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國有大礦並非“安全島” 新興礦難敲響警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1 03:06:48  


 
三、礦難背後另有隱情 轉型困擾煤城

1、尋找出路苦無良策 鶴礦集團決定煤城興衰

  鶴崗,這座“因煤而生”城市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從1917年開始,煤炭曾讓這座小城榮耀不已。作為黑龍江省四大煤炭生產基地之一,鶴崗產煤外輸量一度位居全國第四。過去的幾十年里,從這裡輸出的煤炭達5.5億噸,上繳利稅26.5億元。如今,這些都已是昔日輝煌。

  “尋找出路,如今是鶴崗最為緊迫的任務。”北京大學中國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彭真懷說。“隨著鶴崗煤炭資源日漸減少,非煤產業發展滯後,鶴崗市已經陷入一個鶴礦集團的興衰,決定整個城市發展的尷尬境地。”彭真懷說。(北京《中國新聞周刊》)

  資源型城市付出的代價遠不止於礦難。由於過量開采,整個城市地下幾乎被掏空,地陷區達63平方公里,影響21000戶居民77980人。最深的沉陷區有30多米,填了又陷,陷了又填,惡性循環。沉陷區的治理不僅讓鶴礦集團,也讓鶴崗市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而且,作為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礦業城市,鶴崗的城市基礎設施的歷史欠賬較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長期得不到改善。“一礦一城”的建設模式,已很難滿足一個正常城市對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而如今,最大的壓力是下崗職工數量多、社會保障能力弱,各種矛盾容易激化。那麼支撐這個礦和這座城市的,就只能是不斷地挖掘。(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從2004年開始,一項行動在全國範圍內推進,即危機礦山資源接替勘探。說白了就是給那些百年煤城找到新的出路。但這對鶴崗卻不是個好消息。龍煤集團鶴崗分公司地測部李純傑主稱,2006年,新興煤礦被列入危機礦山資源再勘探範圍。當時煤礦已經有兩個采煤面,一個屬露天煤層,在解放前就采完了,現在基本廢了;目前正在大量開采的,是第二個。2006年,地測部門進行深部勘探,發現還有5000萬噸的儲量。於是繼續向下開掘,作業面從地下500米向地下800米處深掘。不料,這座步入暮年的大型國有礦山在即將結束自己使命之前,將108名靠煤為生的可憐礦工吞噬。(北京鳳凰網)


2、新興煤礦步入暮年 “安全責任事故”另有隱情

  對於有權威人士“一個核定產能145萬噸的煤礦竟然有28個工作面,500人甚至上千人下井,簡直是胡鬧”的批評,黑龍江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院長吳強有所保留。

  “新興礦是經過長年開采的老礦,礦區地質構造切割破壞嚴重,肥肉都吃完了,剩下的都是瘦肉甚至骨頭,”吳強說,“但這也是不可再生資源,不能放棄,還要維持一定的產量,有些事實屬不得已而為之。”

  吳強說,淮南、淮北一些富礦,一個工作面年產能確實可達上百萬噸,但受現實條件限制,類似新興礦這樣的老礦不能形成大的工作面,一個產量有限的工作面往往只能采一年甚至幾個月,所以不得不繼續掘進,積小成多,探煤巷和工作面多了,必然互相干擾,大大增加管理難度。

  “如此複雜的地質條件,大型采煤機械完全沒有用武之地,只能靠很多人下井。”吳強說,“有數量龐大的礦工隊伍,有那麼多的煤礦企業,要維持工人生計和企業運轉,你不采也得采。”(北京《中國經營報》)


3、礦難倒逼定價機制 能源供應無序乃是罪魁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鶴崗煤礦的事故?有專家指出,能源供應的無序才是中國礦難頻發的真正罪魁禍首。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能源問題專家韓小平強調,國有大礦出大事,民間小礦出小事,“根本問題是違反了市場規律,每一筆都是做現貨。缺煤缺氣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按照市場規律來辦事。”

  目前,我國能源領域實行的是現貨交易,在韓小平看來,這是我國不斷出現礦難的根源,也是缺煤缺氣的根本原因。韓認為,煤炭交易“本來應該是通過長期協議來定價,但現在卻是把它變成了價格空間隨意的現貨交易了,有些人才能投機,才能獲得不義之財,所有行為人均是短期行為,無人願意為長期的安全生產埋單。這些人最希望把整個煤炭給現貨了。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付出更多的代價。”

  據韓小平介紹,國外煤炭行業是通過長期協議銷售的,因為買煤的企業,比如發電廠或鋼鐵廠,都有穩定的生產,所以煤礦可以跟買主之間建立長期協議。這樣,買賣雙方都會關注煤礦的安全運轉,就會有人盯著這個事情,減少礦難的發生。“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管理體制問題,而應著眼整個定價機制。不改革煤炭定價機制,老想靠拆了東牆補西牆,你就得沒完沒了地面對著這些事情。”(江蘇《時代周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