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候峰會華而不實 哥本哈根無奇跡
1、無約束力協議出爐 哥本哈根峰會畫餅充饑
哥本哈根峰會最後還是成了一個僵局。多年的精心準備、兩周的激烈爭論、憤怒的遊行和再三修改,終究還是改變不了“僵局”的命運。原本在12月18日結束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一直拖到了12月19日凌晨也沒給世界一個期盼的答案,雖然最終那份有失公平、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為其挽回了一點薄面,但重要議題上無法達成共識還是宣告了失敗的結局。(北京《國際金融報》)
許多期待《哥本哈根協議》成為條約的國家對這一協議大失所望:計劃將全球氣溫升幅限於攝氏2度內,但減排幅度、時間表和監察方法欠奉,被批評軟弱無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批評草案說:“這份宣言救不了地球。”
北京大學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海濱表示,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很多關注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國際組織是失望的,不過這個結果並不意外。人們最擔心的是什麼成果都沒有,就是各國領導人空手而歸,那是不可接受的,對全世界來講都是一個巨大打擊。現在看來,最壞的結果沒有出現。(北京國際在線網)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記者會上承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是最複雜、最艱難的國際談判之一。回望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初,輿論便預測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是一個“冬天裡的童話”。在這個承載著地球人夢想的峰會上,“團結”似乎成了一種奢望,爭執和吵鬧輪番上演,“雙軌制”“單軌制”的博弈充滿著火藥味。總體上看,不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之間仍在僵持,而且各界對峰會結果的悲觀情緒已在會場彌漫。法國總統薩科齊甚至說,如果峰會持續沒有進展,那麼就是失敗的,這意味著“巨大的災難”。法國總統薩科奇日前警告:“峰會是輸不起的,峰會因誰而失敗,誰即是千古罪人。”(美國《星島日報》)
2、減排協議難救地球 西方必須承擔更多責任
分析草案內容,除了確立全球2攝氏度的溫控目標還相對務實外,發達國家的量化減排與資金援助都遠離預期目標。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哥本哈根大會應確立2012年以後的減排目標以延續《京都議定書》,而草案只是給出一個遠期的承諾,況且還是發達國家的老生常談。若從這個意義上說,哥本哈根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更重要的是,這份草案依然是一份政治性的協議框架,而不具法律約束力,無法在同一等級上續寫《京都議定書》。(北京《國際金融報》)
會議無法取得進展的最大原因,依然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區別分擔責任”的問題上,存在著巨大分歧。原則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公開聲稱,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來緩解氣候變暖趨勢,但真實的想法卻是盡量讓其他國家去減排,自己的動作越小越好。自從氣候變化問題在多年前被提出討論以來,這種利益盤算就一直主導著各國政府的談判策略。
多年以來,某些發達國家一直在大張旗鼓地鼓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給人以正義的領導者的印象。但從這幾天的情形看,發達國家信誓旦旦的減排目標,基本上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只顧指責發展中國家,自己卻不願作出令人信服的行動。近日,東道主丹麥和其他發達國家提出的協議草案,就是這種心態的再次體現。發展中國家予以同聲譴責,是非常自然的反應。(新加坡《聯合早報》)
3、峰會沒有滿意答卷 氣候變化談判任重道遠
馬拉松式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延長一天以後終於在當地時間19日下午3時30分閉幕。經過“加時賽”的密集磋商,各方代表終於取得初步共識,達成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氣候變化談判將來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再次擺在了人們面前。
此次哥本哈根大會曾被稱為“拯救氣候的最後一次機會”,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未來取得成功的機會還有多大,還將面臨哪些挑戰?有專家認為,未來談判進展和以下因素相關:首先,金融危機的走向將直接決定政治上的決策。如果經濟復甦遲緩或受挫,各國對外政治意願則受國內就業等壓力牽制而減弱。其次,美國國會的動向。已獲眾院通過的《清潔能源安全法》能否在參院獲批值得關注。再則,在哥本哈根大會之後的一些國際會議上,大國之間如何協調立場也決定談判的進程。(上海《解放日報》)
其實,氣候問題原本不分國界,但當它遇上各國的經濟發展及政治考量時,長遠的整體利益總是無法超越短期的個體利益。這就決定了哥本哈根協議充其量還只能是一個“過渡性協議”,只能把沉積已久的矛盾繼續留給未來。(廣東《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