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低開”無礙大局 中美不打不成交
美國發難實屬正常 中美不會重蹈“冷戰”覆轍
繼2009年中美關係“高開高走”之後,新年伊始雙邊關係連續受到美國售台武器、日益升溫的經貿糾紛、谷歌事件等衝擊,以致有美國一咨詢機構將中美關係惡化列為2010年全球頭號風險。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這是2009年中美關係一些“泡沫”破裂的結果。2009年,為了中美關係的大局,特別是為了11月奧巴馬訪華,一些負面事件被壓了下來。比如,在達賴10月竄訪美國的時候,奧巴馬並未出面會見。此外,被中止的對台軍售案也沒有進入程序。然而,這些中美關係中的負面因素並沒有消除,而是在今年年初集中爆發。這使得中美關係大局給人驟冷的感覺。(上海《解放日報》)
而美國種種舉動,不得不讓人産生“冷戰”聯想。正如俄《生意人報》的評論所說,美國向台灣出售64億美元武器讓“中美陷入外交衝突的邊緣”,而這“只是中美眾多矛盾中的一個”。文章說,如果中美兩國矛盾繼續加深,那麼“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國家可能會發生冷戰”,“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將會帶來不可知的後果”。(北京環球網)
中國和西方的專家還是認為,美國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以及貿易爭端,實際上都是在預料之中,不具有突然惡化雙邊關係的超嚴重殺傷力;中美之間並不具備爆發“冷戰”的條件,中美關係中潜在的問題正逐步暴露出來,這只是中國崛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國際問題專家金燦榮教授認為,近期美國頻頻發難實屬“正常現象”。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歷來有“兩面性”,一方面尋求與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又處處防範中國。“中美關係不是‘敵對關係’。”他說,“以前中國會讓步,現在中國不讓步了,美國這個‘被寵壞的孩子’就受不了。這說明,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中美關係中一些潜在問題正在逐步暴露出來,中美雙方都得調整好心態,正確看待問題的産生。”(北京鳳凰網)
雖受衝擊但仍可控 中美合作大局不會改變
回顧2009年,中美關係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之後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究其原因,從客觀上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中美兩國必須同舟共濟;從主觀上說,中美兩國政府都為中美兩國的合作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我們必須要承認,雖然兩國關係經歷了一個“蜜月期”,但中美關係三大定時炸彈——“對台軍售”、“奧巴馬見達賴”、“貿易問題”,都沒有得到解决。(河南《河南日報》)
而中國軍方不僅中斷了兩軍交流,也啟動了對美售武公司的制裁,美國方面在中美關係方面可能還有後續的動作,兩國不排除在短期內還會有激烈爭議,這會否影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值得關注。如果中美關係繼續惡化,影響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的行程,不僅是中美兩國的事,也將影響世界許多問題的解决。雖然現在看來中美關係不太可能發生根本逆轉,奧巴馬也在學習如何在當前形勢下和中國進行交往,但是短期內中美如何處理這些摩擦,引人注意。(香港中評網)
有人則猜測,奧巴馬是不是趁著開年,先把“利空消息”出盡,隨後就會迎來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餘萬里說,這也是一種可能,美方在操作層面上可能有這種考慮;在“利空”結束後,會進入正常軌道。畢竟,中美雙方有廣泛的利益契合點,而美方也在一些問題上需要中國。“比如說核安全峰會,中國不去,他就開不了。”餘萬里表示。
“2010年中美關係會不會到倒退的程度,這還是個疑問,不排除突發事件導致‘破發’的可能。”餘萬里表示,中美關係合作還是主流,因為兩國在一些問題上有共同利益,有合作基礎;不過,如果合作氣氛被搞壞了,合作就越發困難了。(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中美理當相互調適 美國不可一味遏制中國
奧巴馬上台之後重視對華關係,加强與中國的各方面合作,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近來美國對華大打貿易保護牌,借谷歌事件推銷互聯網自由,不顧中方警告實施對台軍售,揚言一定要會見達賴,還是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中美兩國既然有不同的國家利益,那麼如何和平共處呢?尤其當中國不斷上升而接近美國的時候,這個問題表現得尤其重要。很簡單地說,和平共處要求兩國互相向對方的核心利益作調適。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在以往一直向美國做調適,現在也到了美國向中國做調適的時候了。但很顯然,美國(和西方)還沒有準備好願意向中國做調適。尤其對美國來說,自從進入國際體系以來,長期處於領導地位,冷戰結束後更成為唯一的霸權,美國從來就沒有發展出向其他國家作政策調適的心態,更不用說是政策了。發展出這樣一種心態很困難,而要把這種心態轉化成為政策更為困難。(北京華夏經緯網)
中美兩國的互動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和新的高度。在中美兩國越來越像G2的時候,只有當雙方都願意向對方的核心利益進行政策調適,兩國的關係才會達到穩定。當美國還沒有準備好向中國的核心利益作調適的時候,兩國的關係顯得非常脆弱。中美關係向何處去是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關鍵問題,無論對中美兩國本身來說,還是對整個國際社會來說。美國的選擇有二,要麼和中國對抗,要麼逐漸發展出向中國核心利益調適的心態和基於這種心態上的政策。對中國來說,選擇也有二,要不和美國對抗,要不繼續努力促使美國向中國的核心利益調適。
就是說,中國的美國政策的思路要發生變化。如上所說,到現在為止的不同階段,中國總是讓美國人來“圍堵”、“遏制”、“接觸”或者“消化”自己。現在隨著自身實力的提高,中國必須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而主動考慮如何“接觸”和“消化”美國的問題。中國沒有能力來“圍堵”或者“遏制”美國,即使將來有了能力,這也不會是最好的選擇,因為無論對中美兩國還是對國際社會,這個選擇都沒有什麼好處。但中國已經有能力來主動“接觸”和“消化”美國,這是一種建設性而非對抗性的方法。如何作這種策略上的轉型和如何把這種策略轉化成為實際有效的政策?這是中國面臨的艱巨任務。只有當中國直面這個問題,有能力解决這個問題的時候,才能改變在中美關係上只有中國單方面地向美國調適政策這樣一種結構性的失衡。(新加坡《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