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玉樹地震總救援 展現中國制度優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23 20:33:11  


 
盡顯漢藏團結 境外雜音不足為慮

1、破除西方偏見 漢藏團結不懼外部挑撥

  在玉樹地震救災之初,西方媒體刊登的僧侶救人的照片遠遠多於消防救援人員救人的照片。《印度教徒報》說,大量身著紅黃色長袍的喇嘛加入救援讓玉樹地震在中國以往所有災難中顯得與眾不同。此前,溫家寶總理到災區視察時已稱讚救人的藏族僧侶體現了“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記者在結古鎮看到,在一次成功救援之後,現場不論是漢族救援人員還是藏族僧侶,都會真心地歡呼。但一些西方媒體卻總是想用他們眼中異常敏感的漢藏關係做點文章。

  《產經新聞》是經常挑中國刺的日本右翼報紙,該報特別強調,由於距西藏爆發“3.14”騷亂正好兩年,本次地震發生在“最敏感的時期和最敏感的場所”。但該報也承認,目前還沒有發生當地居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北京《環球時報》)

  巨大天災永遠是團結人心、集結國族力量的好時機。玉樹震災一周後,《環球時報》上的一篇社論最能代表中國官方在救災之後對人民的呼籲。社論題目是:《團結的中國,才是強大的中國》,文中說:“假若不是西方某些媒體的提醒,很多中國人沒有意識到有9成災民是藏族。聽到玉樹地震的消息,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同胞有難,我們必須伸出援手。

  “中國其它民族對藏族災民的同情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很多外媒將玉樹震災看作是漢藏關係‘提升’的契機。而在中國人自己看來,這是中華民族自然流露出的同胞之情。中國地域這麼遼闊,災難如此頻繁。大家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團結是唯一選擇。

  “玉樹震災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絕非‘漢藏對立’的中國,也讓我們再次體會到了民族團結的真正價值。民族關係是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中最複雜、最重要的社會關係。它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安危與存亡。作為歷史延續長達數千年的多民族大國,團結和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基調。玉樹是團結的玉樹,中國是團結的中國。團結的中國才是強大的中國,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與理解。”(台灣《旺報》)


2、展現中國實情 地震更新世界對華看法

  有媒體指出,玉樹救災也暴露出中國的發展短板。玉樹大地震晃動青藏高原的那一刻,真實顯現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寒出身。成排倒下去的房屋都是土木建築,600多人的最初死亡數字位列今年全球大地震的前列。但隨後迅速出現的救災浪潮,又把中國拉出了海地那樣的窮國弱國行列,中國開始“與眾不同”,開始釋放獨特的能量。地震近兩年在世界出了一場又一場,而被高度組織起來的抗震救災運動只在2008年的中國四川才出現過。

  地震發生之後的最初三十多個小時裡,世界上基本沒有對中國的指責和幸災樂禍,在向中國災區慰問的世界領導人及高官中,包括頻繁攻擊中國的美國眾院女議長佩洛西。災難中的中國,總是比光彩時刻的中國更容易博得世界同情。(北京《中國日報》)

  在地震救援過程中,中國國內自上而下表現出的人道主義至上的精神,影響了習慣於用挑剔眼光審視中國的外國媒體。玉樹地震或多或少地在更新著世界對中國的看法。總體看,西方媒體,包括一些對中國總是不太友好的媒體,都給這次救災以大篇幅的正面報道。其實,在這個時候過多說中國的風涼話在西方也是不得人心的,會被認為不道德。德國國際傳媒研究所負責人海克•科裡普說,這次地震讓她感到中國更加開放、透明,更像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了。她覺得這主要和中國自身的進步有關。她還說,從電視畫面中看出漢藏關係“很好”,“這不是靠中國媒體宣傳出來的”。

  而且,中國對玉樹地震無處不在的哀悼活動通過電視畫面傳遍世界,這讓人隱約感到,這個曾被廣泛描述成咄咄逼人的大國,實際上是經常遭受災難襲擊、現代化進程不斷被侵擾的很不容易的國家。世界很多媒體都對處於不幸之中的中國使用了同情的調子,也有少數媒體忍不住對地震發生地“藏區”添些筆墨。但由於整個賑災過程漢藏團結的事實毫無質疑的餘地,這種議論表現得相對節制。中國學者胡仕勝表示,世界對中國總的印象就是不斷聽到我們發展的“咚咚”腳步聲,這次災難又一次讓世界看中國值得同情的另一面。這種印象說不上好與壞,但相對複雜的中國形象顯然更接近於真實。(上海東方網)


3、婉拒外部援助 世界應該理解中國不易

  在玉樹救災過程中,還有海外媒體非議中國婉拒外國救援隊入境的做法。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宣稱中國接受日本政府救災款卻不允許日本救援隊入境是“只求錢不求人”。中國民政部救災司司長鄒銘對此已做出解釋:這次地震的範圍和重災區都很集中,空間比較有限,中國國內救援力量已足夠。災區路途遙遠,境外救援隊輾轉到達那個地方,再開展救援,恐怕也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北京《環球時報》)

  其實,中國拒絕外部援助,不應該完全是為了壟斷“救人”的地位,也不應完全是為了“保密”,而是在這樣特殊困難的地理環境之下,不熟悉情況的外來救援者,在高原反應的侵襲下,非但救不了人,甚至可能成為被救的對象,成為救災的新負擔。事實上,在為數不多的記者中,就已經有人殉職,因此,北京婉拒外援,也是情有可原的,不必作太多的政治聯想。(美國《世界日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隨著中國國力上升,發生在中國的災害越來越受到世界關注,這些災難同時顯示出中國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有很多艱難和不易,對此世界應該給予理解,而不是挑刺,甚至挑撥。金燦榮說,如今13億中國人心系玉樹,這麼多人團結一致的救援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沒有的。在中國舉國救災的關鍵時刻,一些西方媒體添亂般的報道沒有任何意義。(北京人民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