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封堵心態過時 美應寬容中國強大
1、隱形戰機首飛 宣示中國國家戰略“行動自由”
1月14日,中國空軍某部副參謀長、試飛專家徐勇淩在人民網上發表文章說,中國隱形戰機殲-20首飛所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國家話語,還宣示了中國大國戰略的“行動自由”。文章說,“行動自由”是西方戰略理論中秘而不宣的高級理念,是所謂的“威懾”、“靈活反應”、“全球打擊”。冷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裝備領域“行動自由”的限制層出不窮,當然限制的對象不是美國和西方人自己,而是他們覬覦已久的對手。
文章強調,一個失去了“行動自由”的國家是永遠不可能崛起的,因為“行動自由”就意味著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殲-20戰機的騰飛,是中國向全球宣示自己國家戰略的“行動自由”。(新加坡《聯合早報》)
殲-20樣機成功首飛引發了眾多中國網民、尤其是“軍事發燒友”們的狂歡,儘管專家認為殲-20要定型量產還需要五到10年的時間,但網絡上有關用殲-20對付美國同代戰機F-22、用殲-20攻擊美國封堵中國的“第二島鏈”等帖子仍十分火爆。徐勇淩認為,中國不必過于擔心國民的“狂歡”會引起戰略對手的反彈,“如果我們的國民連表達情緒的自由都沒有了,我們在世界大平台上的國家話語還有誰來傾聽!”
害怕別國的反彈和大國的恫嚇,是有些國家發展裝備時的一種唱衰思維,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明顯道理,這種思維所導致的後果是什麼。所有那些為了平息大國怒火而屈服的國家,其結果就是自掘墳墓。(香港《東方日報》)
2、無意挑戰美國 北京並不謀求擔任世界警察
評估中國的新武器,還要依據中國的戰略意圖。不像美國,北京並不謀求擔任世界警察。中國只是想對它的頭號安全憂慮——台灣保持力量優勢,保護好海防線和對朝鮮半島一旦開戰擁有足夠影響力。中國或許還覺得有必要把力量延伸一點點到南中國海以及其他重要航道。(韓國《東亞日報》)
事實上,也有軍方人士對殲-20首飛可能引發“中國威脅論”升溫表示擔憂。海軍少將楊毅發表文章說,殲-20首飛是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新的標誌性的飛躍。“然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由此產生自傲、自大的情緒,應該看到我們在武器裝備方面與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有相當大,甚至是‘代溝’性的落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因此而引發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的沉渣泛起。”
楊毅認為,中國對於諸如殲-20戰機的出現將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甚至引發軍備競賽等言論則需要高度重視、充分說明、以正視聽,否則將破壞中國和平發展的外部安全環境,貽害無窮。而破解由於中國發展諸如殲-20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所引發的“中國威脅論”,有兩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是讓周邊的國家放心,其次是讓美國不要過度敏感。
讓周邊的國家放心,就是繼續堅持中國奉行的“睦鄰、安鄰、富鄰”周邊政策;讓美國不過度敏感則包括:中國軍隊沒有能力更沒有意圖要挑戰美國的地區和全球軍事優勢,沒有任何追求地區軍事霸權的戰略目標,中國軍事力量現代化唯一的目的是保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同時為國際社會提供安全“公眾產品”。(新加坡《聯合早報》)
3、美國熱炒殲20 不成熟對華心態成為導火線
美國媒體近日大量炒作中國“殲—20”戰機、“航母剋星”等殺手鐧,使新年以來氣氛不錯的中美關係,又撞上戰略猜忌的那堵墻。
美國對中國研製新式武器的傳聞“很憂慮”,既正常又不正常。所有大國大概都希望自己的軍事優勢是永恒、絕對的,但把這種希望變成執著追求,不該是地球上的事情。中國是快速發展的大國,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對華軍事優勢有可能逐漸萎縮,這不值得大驚小怪。
從長遠看,無論第五代戰機,還是所謂反航母武器,對中國軍隊都不應是奢侈品。即使現在沒有,中國軍隊未來一定會有。但這些進攻性武器與中國的進攻性之間沒有等號,再多幾個殺手鐧,中國也不至於傻到用它們主動挑戰美國。美國輿論的大呼小叫,反映了美國對華心理跟不上中國的變化速度,這種落差對中美關係構成了危險,值得華盛頓和北京都高度重視。(香港中評網)
有人試圖計算,中國什麼樣的發展速度,尤其是軍力發展速度是美國社會心理能夠承受的極限。如果比這個速度更快,風險又是什麼。種種事態顯示,美國以及整個西方並沒有把中國當成“大國”來對待,更談不上尊敬。比如,他們認為中國不應該有世界一流、哪怕次一流的軍力。他們認為中國應當繼續承受西方強加的各種不公平做法。讓他們對中國“公平些”,他們認為是被“動了奶酪”。
一些美國人非常看重航母在對華政策中的效果,他們天真地以為,用幾艘航母就能封住龐大中國,就可以把中國這條巨龍困在一個蛐蛐罐裡。中美關係應該承受“暗中較勁”的壓力。認識到我們沒有斬斷這團亂麻的快刀,必須一點點解開它,解不開就只好先讓它亂著,這一點很重要。(北京《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