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此行,除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也在日本國會演說中獲得如雷掌聲,連日本著名政治學者豬口孝教授也說,他被演說內容深深感動。這在在說明日本之行是成功的。但是“融冰之旅”是否成功,除了日本民眾的好感,在兩國政府之間能夠建立怎樣的新關係,有什麼實質的內容,顯然這又是必須剖析的事項。
首先,他對亞洲國家共同關注的歷史問題,包括教科書、靖國神社,以及從軍慰安婦等問題,到底作出了怎樣的表態?外表上,他似乎對這些問題隻字未提,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對日政策已經改變?
其次,日本傳媒總把中日關係的緊繃,歸罪於過去中國政府的對日政策,特別是推行所謂“反日教育”,在中國造成反日示威,而中國今天“宣傳日本”,是否猶如日本傳媒所說,是在借助日本之行來教育中國民眾呢?
第三,“反對臺灣獨立”問題未能列入《中日聯合新聞公報》,原因是安倍仍堅持其模糊戰略,但中國的退讓,是否會助長日本的臺灣情意結呢?
改變對應歷史方式
歷史問題的爭論其實是個表像,包括日本政府領導人的參拜靖國神社,不承認皇軍曾奴役慰安婦等等,但日本政府一日不主動解決這些問題,只有越發暴露它不願與亞洲和解,沒有自我革新的能力。溫家寶就借這次國會發表演講的機會,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敍述中日交流的悠久歷史,包括後期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中國和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史實。這比直接指責統治階層更具教育意義,因為聽眾除了400餘名日本參眾兩院國會議員,還有中日兩國收看直接電視轉播的民眾。
至於日本政府在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罪責問題上,總不願意通過國家檔對中國正式道歉這個關鍵問題,溫家寶這次除了不再跟日本玩文字遊戲之外,還在日本國會殿堂上直截了當地對他們說:“日本政府和日本領導人多次在歷史問題上表明態度,公開承認侵略並對受害國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對此,中國政府和人民給予積極評價。”但是,他強調說:“我們衷心希望,日方以實際行動,體現有關表態和承諾。中日和則兩利,鬥則俱傷。”這也許就是中國式外交的展現,一不斤斤計較對方如何道歉,二則堅持對方必須兌現其承諾。
有人分析,中國的“外交技術”已日益圓融和純熟。溫家寶此次到日本作“融冰之旅”,一固然是回應安倍的“破冰之旅”,表示善意;二是要趁勢鞏固這個得來不易的關係改善勢頭,讓它成為正軌;三便是順水推舟,將安倍的參拜靖國神社“模糊戰略”改變為作繭自縛。安倍既然計畫年內再訪中國,而中國也明顯暗示,國家主席胡錦濤會在明年訪問日本,這期間便形成安倍超過一年不能參拜靖國神社的間隔,從此打破小泉許下的“首相將每年參拜”的承諾,間接也替安倍解除了沉重的外交重擔。
中日之間的齟齬,雖然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背景,但它所帶來的現實後果就包括:一、中日的正常外交關係,遭到前首相小泉的冒進衝撞之後,日本已經體驗到了“得不償失”的苦果;二、日本硬要在南中國海加劃一條“中間線”,既要擴大其領海範圍,還要與中國分割南中國海的資源;三、日本要利用日美同盟作後盾,企圖以“周邊有事”作藉口,將其勢力範圍南擴到臺灣海峽。
因為有上述背景,中日關係要破冰不難,但要融冰卻不簡單。溫家寶在日本國會演講時提出五大原則,作為重建中日關係的指標:一、增進互信,履行承諾。二、顧全大局,求同存異。三、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四、著眼未來,加強交流。五、密切磋商,應對挑戰。
從長遠來看,這五大原則確實是改善關係的正確路線圖,但日本的要求則是眼前的現實利益,所謂“戰略互惠”。它包括,即使暫時不能實現在南中國海重新劃界的願望,也必須在海上油氣田的開發問題上,為日本安排一個出口。此外,為了避免兩國海軍在南中國海擦槍走火,日本希望能建立雙方軍事安全機制,也可間接迫使中國承認日本自衛隊的合法地位。除此之外,日本從“政經分離”的主張,改變為“政經協調”的“兩大車輪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中國更大開放其商品與資本市場。不然,對日本來說,就不能稱為“戰略互惠”,要長期維持良好關係也就困難了。
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宣示中日建立“和平友好關係”。1998年,簽署《中日聯合宣言》,倡導“友好合作夥伴關係”。進入21世紀,小泉上臺,中日關係大規模倒退,從此進入“政冷經熱”階段。
破冰容易融冰困難
中日要如何才能恢復正常關係呢?日本顯然不願附和中國再唱“中日友好”的歌了,特別是新保守主義抬頭之後,他們曾公開主張,不需要顧慮亞洲國家的反應,直截了當作自己的主張,類似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說不”姿態,取消給中國ODA日元貸款等等,結果,客觀效果是日本在亞洲日益孤立。現在,日本終於作了政策修正,就是在中日聯合公報中首次使用了“戰略互惠關係”的字眼。
中國經濟實力在茁壯,過去仰賴日本經濟援助的中國,現在成了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甚至有越來越多日本人也承認,日本近期的經濟復蘇就是依靠中日貿易增長支撐的。日本再次出現經濟衰退,打擊將是難以估量的,這種危機感是促成安倍決心破冰的主要原因。由於安倍的鷹派立場鮮明,即使日本的極端右翼也不懷疑他有對日本不忠的意圖,因此安倍的改變對華政策至今未受到重大阻礙。
中日建立“戰略互惠關係”,即使它不是安倍的主動選擇,卻是當今日本的唯一道路。但日本只要它不放棄其冷戰思維,目的只在尋求現實利益,也許不久就會出現強烈的反對聲音,難於確保兩國關係能夠正常發展。由於中日關係複雜,要破冰容易,要融冰就困難重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