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中國軍隊2050年實現全軍信息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6-14 12:23:12  


中國殲十部隊針對信息化電子戰加大訓練強度。(資料圖)
  美國軍事專家關注中國特色的軍事革命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為確保國家安全,按照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以及新時期軍事鬥爭的需要,作為對資訊化時代的回應,解放軍進行了新軍事變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引起了國內外軍事觀察家及戰略研究機構的廣泛注意。國外學者,特別是美國軍事研究學者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進程進行緊密、多層次、全方位的跟蹤研究,每年都有可觀的研究文章和報告公開發表。在近年的研究成果中,關於解放軍新軍事變革的《哈德遜報告》最為引人注目。尤其是瑪麗•菲茨傑拉德主筆撰寫的第二部分,探討了解放軍新軍事變革的外部與內部因素及理淪與進程,原文雖然有相當的偏見與謬誤,但不失為嚴肅的一家之言。本刊文綜合編譯、評述其主要觀點,供專業工作者和廣大讀者參考。

  美國瑪麗•菲茨傑拉德原著

  胡錦洋編譯

  本刊編輯部評述

  海灣戰爭凸顯解放軍變革的緊迫必要性

  隨著中美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作為影響日益重大的大國登上地區和國際舞臺,對中國安全戰略及軍事力量的研究在美國日益成為顯學。其中又以對中國國防現代化的研究最為熱門。在關注解放軍現代化進程的美國學者中,有兩點共同之處,其一是基本都以美軍的軍事事務革命為基本理論原型,其二是基本都從90年代以來的幾場美軍戰爭的經驗和影響出發。影響巨大的《哈德遜報告》的作者們也不例外。他們首先認為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因為國際軍事安全環境的變化以及軍事高科技的發展,世界主要大國都進行了各自的軍事變革,而中國的新軍事變革的動因之一也是海灣戰爭的影響。該報告主要作者瑪麗•菲茨傑拉德聲稱:“面對美軍1991年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中取得巨大的勝利,一位俄羅斯高級軍事官員表示‘我們看到了未來,它正在我們眼前上演。’而一位中國高級軍事官員則在當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第2.5次世界大戰。正是海灣戰爭使俄羅斯和中國感到加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必要,也促成了此後他們之間數以億(美元)計的武器交易。”

  美國學者一般都將海灣戰爭看作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最主要外部因素。瑪麗•菲茨傑拉德還認為如同俄羅斯一樣,中國很快捕捉到海灣戰爭披露的軍事革命資訊,迅速從這次戰爭中獲取營養。中國的空軍部隊迅速轉變了戰略方向——從國土防禦轉換為攻防兼備;海軍的戰略重點則從近岸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陸軍的結構也從不設集團軍部隊轉變為建立綜合聯合的集團軍;導彈部隊則從單一的核力量改造為核力量和常規武器同時發展。

  在人員方面,中國裁軍100萬,以利於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科技武器和系統中,這些將給中國帶來現代資訊戰的能力。中國軍方學者王保存曾經表示:當前在軍事方面的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偉大、最深入、最廣闊的全球性軍事變革。它的核心思想是從適應於工業化時代的機械化戰爭的機械化部隊,轉變為在資訊時代戰爭的資訊化部隊(引文譯文未與中國原作者核實,僅代表美國引用者意見——編者)。

  當然,中國的新軍事變革的起源並非如此簡單,它本是中國針對新國家安全需要,落實積極防禦戰略的邏輯結果,其最強大的動力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而不是外部的原因。美國學者片面強調海灣戰爭的影響,內裏折射的其實是一種對美國軍事力量的盲目自信。

  追溯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淵源與目標

  由於語言和文化等隔閡,美國學者研究中國軍事問題時也像對其他領域的觀察一樣,受到資料的強烈限制。因此,他們總是竭盡全力搜羅各種中文資訊,特別是有軍方色彩的官員、學者以及國防科研人士的言論,以便佐證自己的結論,以及弄清中國新軍事變革的理論與目標的脈絡。

  比如《哈德遜報告》的作者就根據中國學者的文章,將中國新軍事變革的理論淵源追溯到上世紀6、70年代的前蘇聯軍界。

  《報告》引述中國學者的觀點說:當前蘇聯元帥奧爾加科夫提出全新的“軍事技術革命”的概念剛,他的思想已經明顯領先於他的時代。這一次,科技再一次走到軍事思想的前面。試圖靠一兩種新式、先進的高科技武器做為‘撒手鐧’去征服敵人的想法已經過時了。無論何時,當一個事物達到最後的終點,它將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根據中國專家的看法,新的軍事革命是在軍事理論領域產生革命性的新變革,而這種新的理論變革反過來催生了新的軍事革命。”

  《報告》稱,中國的軍事學者認為,雖然戰爭不僅是軍事裝備和物質的對抗,它更是理論和智慧的競賽。掌握並運用先進的軍事理論的國家可以達到對“未來戰爭的高度主動性"。而唯有真實的戰爭是有效檢驗任何軍事理論的唯一尺度。因此,理論的革新必須適應未來現代化的戰場;武器裝備裝備的研製和採購,以及軍隊編制、體制上的變革也必將隨著軍事理論的變革自然而然地形成。最重要的是,軍事理論的革新對未來戰爭的準備工作的進程有直接推動的作用,因此,只有理論變革進程的不斷發展,才能最後獲得整個軍事變革的成功。

  關於中國新軍事變革的目標,《報告》認為中國正在努力實現的武裝力量的轉型,即力圖從巨大的數量優勢轉變到品質上的優勢;從以人力為主轉變到以高科技為主。關於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中國已經將更多的調查研究融入到科研與生產,並指導科研與生產,“追求量少、質精”,以及“儲存較少的武器裝備和更多的高科技”。因此,美國學者斷言解放軍將致力於在二炮部隊、空軍和海軍獲得“新概念”武器和裝備。

  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出,美圍學者深受唯武器論的影響,他們對中國新軍事變革及解放軍現代化的追蹤研究主要的還是著眼於武器和裝備的更新,而不是對中國軍事戰略及軍事傳統思想的理解。

  通過解讀中國軍隊領導人公開講話和《中國國防白皮書》及其他官方文獻,美國學者試圖勾勒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主要內涵。他們認為,中國的新軍事變革一一美國學者稱之為“中國特色的軍事革命”一一主要體現在下述幾方面:

  -“智能化”武器和裝備所占的百分比:

  -建立精幹、高效、訓練品質極高的小型化武裝部隊:

  -指揮、通訊和控制系統自動化:

  -戰場空間多維化,奪取從傳統海、陸、空三維控制權到未來海、陸、空、天、電五維空間的戰場控制權:

  -實現高科技條件下、資訊化聯合作戰的系統對抗。當今局部戰爭的實踐已經表明,未來戰爭是系統化的對抗。在高科技條件下,戰役的組織必然是各種軍兵種的聯合行動,因此,必然要求由“各軍、兵種協同作戰”發展到“多軍、兵種聯合作戰”。

  美國學者引述了2004年度《中國國防白皮書》,認為那是中國第一次官方權威文獻涉及“軍事革命”。他們認為,中圍對當今世界軍事革命的核心特徵作出如下描述:先進的科技和武器系統組成了軍事革命的硬體基礎,創新的軍事學說作為靈魂構成其作業系統軟體,而組織結構和軍隊編成方面的相應變革則是這兩者的集中體現。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當這三者融合起來,軍事革命才能發生。

  美國學者通過這一顯然是美國化的理論框架來觀察中國新軍事變革,於是,很自然地,他們得出結論說首先,“解放軍部隊在組織架構上將日趨融合,未來中國軍隊各軍、兵種之間的區別將變得越來越模糊。中國將建立一支混合型的部隊。”其次,“由於軍事革命的發展需要,“解放軍將實現從傳統的機械化部隊向資訊化部隊的轉型,其作戰方法也將隨之產生革命性的變化。中國像發達國家的軍隊那樣,正任建成先進的C4ISR系統,把更精確的武器系統與數位化裝備聯合起來,形成強大而靈活的系統性軍事力量體系”。

  這裏人們不難再一次隱約地看到“中國軍事威脅論”的調門,更清楚的是,人們更能夠看到,充斥西方媒體“中國軍事威脅論’’不僅是出於某些別有用心的反華人士的杜撰,部分也是出於觀察和研究方法過於“美國化”的學者的學術思維誤區,即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歐美的學者們經常將國情完全不同的美軍的現實硬套在中國身上。

  美國學者展望“解放軍跨越式發展”

  美國的學術文化充滿過度的危機感,在對中國新軍事變革的研究界也不例外。但嚴肅的學者還是能認以劍,相比美國的軍事力量,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發展畢竟剛起步,遠談不上對美國構成真止的威脅。他們將中國的新軍事變革,及其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看作一個很漫長的戰略進程。他們集中關注的是解放軍通過新軍事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

  美國學者認為,當“中國特色的軍事革命不斷發展時,它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從橫向上看,軍事革命必將引起中國軍隊在各個方面的轉變,特別是系統性的本質的轉變。從縱向上看,它也將引發個環節的變革,以作為整體軍事變革的階梯。中國正存加速軍事變革的步伐——實質上,中國正在貫徹和推行資訊化的軍事革命。”

  美國學者十分看重中國對軍事變革歷史的研究。他們相信,軍事革命本身包含了一系列不確定性,它最初的表現與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不一致,因而不能保證一個超級強權的國家在軍事革命中永遠保持它的領先地位,因此,如果一個普通國家採取有效的手段,超越了中間的階段,那麼它將“後來居上”,縮小它與領先者的距離,甚至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一定的優勢。因此,軍事革命的價值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哈德遜報告》認為,解放軍正在進行的軍事革命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竭盡全力發展軍事理論”,探究未來高科技戰爭的特徵和模式,以便確定符合未來戰爭需要的戰略和戰術,確保解放軍運用現有裝備戰勝敵人。第二,解放軍正在按軍事革命的需要全力以赴發展高科技、資訊化軍事裝備。第三,解放軍正在“積極並且慎重”地進行車事組織方面的改革。第四,解放軍已經將軍隊教育和訓練提高到“戰略位置”,科學地訓練部隊,以便全面地強化戰鬥力。

  《哈德遜報告》稱,中國軍事專家們已經得出結論:今後的1O到15年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實現跨越式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在戰略上,解放軍將面對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在這一時程內,空前的“數位化巨變”帶來的差別將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旱現出來,而資訊化部隊與機械化部隊之間的巨大戰鬥力鴻溝也將越來越寬。

  因此,中國不能等到機械化全部完成再進行改革,這樣將錯失良機,而一旦錯失這一戰略機遇期,未來為趕上軍事力量資訊化的步伐所付出的代價將更加高昂。然而,如果中國投入它全部的資源優勢進行部隊資訊化,可是部隊依然缺乏機械化戰鬥力,傳統火力部隊以及如坦克,飛機,戰艦等戰鬥平臺,解放軍將仍然缺乏戰鬥能力。

  因此,對於中國而言,解放軍最好的選擇就是部隊的機械化和資訊化改革同時進行,而後者要作為特殊的重點。通過運用資訊化促進機械化,中國將跳過部分部隊機械化改革的階段,直接進入機械化與資訊化混合的階段,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來源:《國際展望》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