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 |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再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無疑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近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面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由於找不到正確的救國救民道路,這些鬥爭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終於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一切,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
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但由於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水準還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等許多重要思想,積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準十分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
偉大成就與重要啟示
在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偉大道路賦予我們國家和民族以強大生機。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經濟生活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7%,經濟總量突破20萬億元,我國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現代化建設順利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前兩步,人民生活由溫飽到總體上實現小康,正向全面小康邁進;經濟體制衝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樊籬,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供求關係告別長期的短缺經濟,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轉變;對外開放使我們走出國門、邁向世界,開放型經濟水準不斷提高,外貿總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關係經濟社會發展的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改革使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支援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正在建立健全,農民持續增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堅實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