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思維特點是重感性、重經驗,而不擅長抽象思維。因此在吸收儒學思想時,往往不能接觸到儒學的精髓。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曾說,在中國儒學中,“仁”被視為淩駕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徹底地排斥于日本倫理體係之外;在中國儒學中,“忠”是有條件的,而在日本,對主君的“忠”則是對天皇無條件的遵從。
中國儒學講究“內聖外王”,認為“仁”是“禮”的內在基礎,而日本在接受中國儒學的時候,割裂了兩者的內在聯係。在許多問題上,日本人停留于“禮”的表面。
日本國內極少有器官捐獻,器官移植幾乎只在親屬間進行。日本學者佐藤直樹在其著作中曾提到,一家日本化工廠爆炸後,在救援隊到來之前,親屬及時趕到的人都能得到及時救助,而親屬未能趕到的傷者則被扔在一旁。外國人很難理解,在日本社會彬彬有禮的背後,由于缺乏“仁”,人際關係會如此冷漠。
對于中日關係而言,其實需要的也是從“禮”到“仁”的這一步。互相之間相敬如賓固然重要,而在許多共同利益上,互相體諒,互相合作,實現真正的“仁”,或許這才是中日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來源:世界新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