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來的第三次物價上漲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物價上漲。”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物價研究室溫桂芳研究員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是1994-1995年。
很多中國人對當時的情景還記憶猶新。1988年7月,中國統計局公布的物價上漲幅度爲19.3%,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一場席卷全國的搶購風潮在中國發生。當時,鋼材、水泥、彩電、冰箱都曾成爲商人囤積的流行物品。富裕的消費者忙著走後門買家電給子女囤積起來准備以後結婚用,沒錢的消費者則瞄准柴米油鹽,許多商店在一天之內被買空。幾年後出現的第二次搶購風潮中,許多城里人選擇搶購耐用品和奢侈品保值,一些農民因爲錢不多,則大量收集暖水瓶、金屬制品等“耐用”日常用品。
溫桂芳分析,從2007年開始的第三次物價上漲與前兩次明顯不同。前兩次物價上漲是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發生的,當時發生過不少搶購現象。這次是在供求大體平衡的情况下發生的,主要限于農産品,是結構性的,沒有發生搶購。只要下一個生産周期上來了,物價上漲就會控制住。作爲消費者,沒有必要驚慌失措。“全球的能源與原材料都在上漲,産品成本都在增加,漲價是必然趨勢。”溫桂芳說,希望物價再回到以前的低水平狀態,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面對的將是物價不斷上漲的經濟環境。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本德哈格對記者說,物價上漲是新一輪的世界經濟現象。 2007年,墨西哥玉米餅的價格翻了一番,意大利人的面條價格扶搖直上,印度日用品價格平均漲幅爲30%。英國《經濟學家》去年年末題爲“食品———不再廉價”的文章曾被多家媒體轉載,文章稱,“亞洲的收入上升和美國的乙醇補貼終結了漫長的低價食品時代”。1月9日,馬來西亞《新海峽時報》的社論稱,“7 日棕櫚油的價格沖到曆史最高,8日玉米價格創下最近11年的紀錄,明天或許就是大豆或小麥”。
物價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極度敏感的字眼。面對物價狂飈不少政府都主動采取措施。布什曾在第一任期批准每人退稅最高300美元,借以緩和2001年經濟衰退的沖擊。現在,爲避免美國經濟重新陷入衰退,布什政府又准備减稅。《金融時報》稱,3個月前俄羅斯已經實行食品價格管控,阿根廷也上調出口關稅,以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充足。去年,全球油價一路上揚,但印度漲幅幷不大,印度能源部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印度是全球油價最低的國家之一,印度政府通過控制油價來保障人們的基本生活。在印度,涉及人口最多的洋葱被稱爲“政治食品”,前年,洋葱由于减産價格輕微上漲,很多人便走上街頭。不得已,政府緊急進口洋葱化解“洋葱危機”。印度還通過在全國開設的數萬家政府商店平抑物價,這些商店類似于中國過去的國營商店,商品由政府定價,差額由政府補貼,商品雖然品種不太齊全,質量也不算上乘,但基本日用品都有,且價格低廉。普通民衆大都從這里購買米面油鹽,普通市場的物價不會再隨意提高,高得離譜了,顧客就去政府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