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鴕鳥態度”不足以防範戰爭和犯罪
這位記錄者是時為丹麥公民的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2006年4月、2007年12月,辛德貝格親屬訪問南京時,均帶著這份史料的拷貝,並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出示過。據他們介紹,辛德貝格在美國去世後,其親屬將這份史料捐贈給美國一所大學,現在這份史料保存在該校檔案館內。有消息說,這份10多頁的史料,不久將選擇在期刊或書籍中全文披露。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收集到的1937年12月底的丹麥《奧胡斯教區時報》載,“辛德貝格於(1937年)8月19日抵達上海”,這顯示了辛德貝格目擊日軍在上海碼頭血腥屠殺的時間;辛德貝格關於1937年8月23日日機轟炸上海致使平民死傷無數的記錄,則為其他史料所印證。史料檢索顯示,此前未見到有這份文獻的報道。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導、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生教授也說,這是一份沒見過的新史料,“資料來源可靠,當然可信”。
7月4日,張生教授在合肥就此事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從這份史料看,日軍對中國被俘軍人和平民的屠殺早就開始了,侵略者對用殘忍的手段進行屠殺有特殊嗜好。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的記載,則說明戰爭伊始侵略者就公然違反國際法。他說,該史料顯示,南京大屠殺的發生(與此)存在著一些內在的連貫因素,即當時日軍的嗜血和犯罪傾向不是臨時性的。這份史料的發現,也說明南京大屠殺和戰時日軍犯罪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在回答紀念“七七事變”72周年時披露這份史料有何意義時,張生教授說,回顧歷史,我們總可以看到人性的泯滅和血淋淋的事實。日本軍人的戰爭狂熱,與當時整個日本社會的狀況存在確定的聯繫。防範類似情況的發生,需要整個社會的改造和積極的態度。和平時代(日本)的(一些)人們,往往失去正視(史實)的勇氣,遑論對經驗教訓的總結。對史實的“鴕鳥態度”,不足以防範戰爭和犯罪的再次發生。(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