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80後”種糧大戶雷應國每天與夢想同行。他從隨身的智能手機里劃出一張規劃藍圖,小小的屏幕上,一片倉庫廠房和金色稻田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3年後,這一切就將夢想成真。”身為江西豐城市秀市鎮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雷應國說,已經在鎮外荒坡上開工的這座生態農莊,集養殖、育種、倉儲、加工於一體,將為他的事業打開一片新天地。
據新華社報道,這幾年,通過土地流轉,雷應國逐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從250畝擴大到2700畝,年純收入超過50萬元,成為豐城這座“江南糧倉”里首屈一指的種糧大戶。
過去15年,與中國改革進程同步,雷應國經歷了一場改變命運的“奇幻之旅”。他曾經是“被改革”的對象。1999年,18歲的雷應國從技校畢業,準備按部就班進入當地農村供銷社工作。“沒想到還沒上崗就下崗了。”多年經營困難的供銷社在那一年改制,他領了3000塊“買斷費”回家自謀生路。
徬徨之後,雷應國賣過蘋果、辣椒,開過照相館,還做過農資生意,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005年在稻田里發現了事業的轉機。走規模經營、機械化種田、科學種田的新路,他的事業和生活蒸蒸日上,“房子、車子、孩子,該有的都有了”。
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雷應國現在要思考得更多更遠。2014年,他決定不再單純擴大種植規模,把重點轉向利潤更高的有機水稻種植和糧食加工。
他深信,要想更好發展,就要因地制宜不斷變革。
下一步中國怎麼變?人們把目光投向即將於3月初召開的全國兩會。如何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將是會議的主題。它將進一步改變千千萬萬個雷應國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