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深圳受災畫面 |
中評社香港5月14日電/美國《僑報》5月12日載文《奇跡之城深圳要找回“良心”》,摘要如下:
“開著車路上走著,忽然感覺是在開船。航班延誤取消,廣深動車停開,深南大道蝸行,梅關高速關閉。深圳亂成一鍋粥。”11日,作為中國最年輕的現代都市,深圳遭遇了2008年以來最大的暴雨襲擊,嚴重內澇致交通癱瘓,市民不出門便可以“看海”,甚至有些人還幹起了30多年前的營生——捕魚。很顯然,這座城市在過去30多年裡修建的13700公里下水道是何等的不堪一擊。
暴雨襲城,對於深圳而言已經不是第一回。今年3月底,深圳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了約200處不同程度的積水或內澇,部分河堤坍塌損毀;暴雨也給深圳帶來了地陷等次生災害,僅在2013年深圳就發生10次地陷,造成多人傷亡。放眼中國,這也算不上什麼新聞,武漢、天津等地逢雨必澇已成常態,最為世界震驚的當屬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北京受災面積16000平方公里,全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多處受損,並有79人因災死亡。
由此可見,和霧霾、擁堵等一樣,內澇已成了大陸城市染上的病症之一。早在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351個城市進行專項調研結果就顯示,僅2008年至2010年間,中國62%的城市發生過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時間又前行了4年,並未出現好轉跡象。
在世人眼中,深圳就是一座奇跡之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深圳已從當年的小漁村變成了國際大都市,幾代人的奮鬥,助深圳交出了一份份讓人驚嘆的答卷:2005年,深圳成為大陸第一個沒有農村建制的大城市;2007年,深圳人均GDP在大陸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萬美元大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大陸城市首位;2012年,出口規模連續20年居大陸城市首位……奇跡之城離不開奇跡之國,深圳也是中國快速發展的縮影,但為何辛辛苦苦30年打拼賺來的光鮮形象,一場大雨都熬不過去?
形象沒了、面子丟了,自然是因為裡子不夠結實。業內人士介紹,按照國際慣例,城市公共設施的地上和地下投入比例正常是在三七開到四六開之間,地下投入需求要遠比地上的多。但中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的事實是:或是因為財政預算有限,或是出於政績至上論,地方政府多將資金用在看得見的、有助提升城市形象的公共項目上。有媒體近期盤點了大陸省會城市最高樓排行,武漢綠地中心以606米的高度奪魁。但是,並非省會城市的深圳,正在建設中的660米高的平安金融大廈,或將成為中國第一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