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兩周,這款APP的下載量便超過20萬。
相比之下,“皇帝的一天”更受歡迎。它虛擬了一個故事:少年皇帝想要出宮,乾清門外的小獅子於是幫忙為皇帝找替身。從清晨5點起床穿衣開始,讀書、騎射、上朝、用膳,玩家就這樣當起了“皇帝”。遊戲中,小獅子還客串“講解員”,通過彈出文字介紹清代宮廷禮節以及服裝、文化等知識。
上線之前,這款APP曾是於壯和同事們心裡最“沒底”的一款。故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貫是嚴肅、權威的,與遊戲的形象反差太大,他們擔心會遭到質疑和批評。
但結果與預想大相徑庭。萌萌噠的人物形象、有趣的遊戲環節,這款為9至11歲孩子設計的APP,在應用平台上僅點贊的留言便有千餘條。
遊戲成功,於壯長舒了一口氣,但新的問題又來了,“萌”是嘗試,也是挑戰,“萌”過之後,後面的路要怎麼走?
“裡子”也要做好
莊穎是三個APP項目的負責人。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她隨手取出一沓工程圖大小的紙,每張上面都是一個大表格,詳細列明文物的名稱、年代、背景知識等,並配有圖片。
莊穎說,別小看這張表格,它背後的工作量和出一本書不相上下。
在一款APP的選題確定後,創作組人員先要找來能找到的所有資料,經常堆得有1米多高。項目負責人要把這些資料通通閱讀一遍,整理出一份三四萬字的草案,然後再精簡,把專業表述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話,形成表格。
不過,這份表格還不是最終的文字內容,它還需要與專家確認,有時候說法不對,或者重要信息被删掉了,就要修改,這個過程往往要反覆二三十次,而最後真正用到APP上的不過千字。
整理資料的工作繁瑣,偶爾也會有遺憾。比如故宮即將推出的APP“清代皇帝服飾”,在寫草案時,創作人員發現皇帝衣服的樣式、資料齊全,甚至領紋、袖紋都有詳細記載,惟獨找不到對“皇帝褲子”的介紹,專家層面對此也沒有定論。無奈,只好忽略。
“我們做的其實是項目的‘裡子’,只是‘裡子’也得做好。”於壯說,每款APP在網頁設計和製作方面,都會請外面的專業團隊完成。創作小組則負責策劃、內容和整個形式方面的把關。
“設計團隊能做得好看,實現全部功能,但他們不能保證故宮的氣質。”莊穎說著,從電腦裡調出一張“每日故宮”的設計初稿,在子頁面上,登錄按鈕用一個佛頭當作圖標。
“好看是好看,但是和故宮有什麼關係呢?”莊穎把這個想法“丟”到創作組的微信群,大家開始一起想更好的方案,最後選用了故宮宮門咬著鐵環的獅子扣手圖案。用戶輸入信息,點擊扣手登錄,就好像叩開大門,走入了故宮。
作為組長的於壯,也是團隊的把關人。他學設計出身,畢業後便到故宮工作,至今已有十幾年。於壯有個綽號,叫“一像素眼”——圖片像素調整多一分少一分,在他眼裡都是很大的差別。
為這個,莊穎沒少跟他吵。經常莊穎覺得已經夠好的設計,於壯就是不滿意,吵到最後意思也說不出來,只扔出一句:反正我不滿意,你去改吧。
莊穎沒辦法,壓力太大時,就找個商場瘋狂購物。“大包小包拎著東西時,我才覺得好點了。”
壞情緒釋放完了,設計稿還得繼續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