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化自激勵
六月初舉行的中國科大第三屆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科大化學院教授、“長江青年學者”吳長征答辯完,校長萬立駿院士給予了他很大肯定,可是吳長征“並不領情”,笑言“經不起捧殺”。這件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卻是中國科大學術文化的打開方式:自由、民主。
大學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在於好的辦學條件、優秀的學術成果,更為重要的是能使學術賴以生存下去的文化環境,“低調的奢華”正是坊間對科大文化環境恰到好處的評價。
“小而精”,是張榕京對中國科大的評價,從小生活在中國科學院大院的張榕京,對科大了解甚深。在結束哈佛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她隨丈夫袁軍華回到科大,並入選“青年千人”計劃。科大被譽為中國的加州理工學院,張榕京說:“兩者很相像,規模不大,但成果卓著。”袁軍華、張榕京夫婦常說,科大小而安靜,是個適合做研究的好地方,交通方便,對外溝通交流也完全無障礙。
“不打擾”,是該校自由文化環境的重要體現。科學研究有它內在規律,需要一定時間等待和滋養,硬性考核指標往往會傷害科研人員研究熱情。在科大,關於業績的“硬性考核”有著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即對高層次人才,學校通過學術交流會對他們3—5年的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不作計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面對“柔性考核”會不會讓人產生惰性的質疑,首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黃方斬釘截鐵地說:“當然不會,這是來源於文化自信和學術自覺。”黃方回國的第一年課題組沒有一篇學術論文產出,“可是我心里並不慌張,我一直在認真工作,出成績是遲早的事情。”2011年,他和地球物理專業的吳忠慶教授合作開展量子化學計算同位素分餾系數工作,很快在交叉學科方向打開了局面,幾年來已發表諸多有影響力論文,培養了眾多視野廣闊的學生。
後勤保障作補充
除了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外,家庭因素也是回國人員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雷久侯剛到科大,學校為其提供一套新裝修的周轉房,由於擔心裝修氣味不利於年幼孩子健康成長,他提出換一套老一點、不是新裝修過的房子。要求提出第二天,學校就為他解決了這一顧慮。每每提起,他都由衷感嘆:“心里很溫暖,學校的關心體現在了每一個細節。”中國科大人力資源部部長褚家如說:“中國科大為引進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後勤保障,不僅為他們提供住房,還為他們子女提供從小學到高中的學校教育。”
袁軍華夫婦回國那年,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由於自小在美國生活,看不懂也聽不懂中文,使其心里產生很大落差,這使袁軍華夫婦非常憂慮。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師都很負責,特別為孩子制定了學習計劃。語文老師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練字、開口說中文;英語老師為了讓孩子保持閱讀英文原版名著優勢,特意給他開了一份超越同齡人英文原著閱讀書單。如今孩子已經小學五年級,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褚家如表示:“我們盡可能做好後勤服務,不遺餘力地提供全面幫助,解決教師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安心做科研,人才工作才直達人心。”
而對於“青年千人”計劃產生的作用,坊間質疑花“大力氣”引進的人才,發揮的作用到底如何?
黃方說:“‘青年千人’帶來歐美名校前沿知識和先進理念,擴展了學生視野,增加了海內外交流機會,同時也突破了學科研究方向障礙,增加學校的競爭力。”“青年千人”計劃人才大都承擔了本科教學工作,張榕京科研之外大部分時間都給了本科教學,雷久侯更是樂學於教,並表示:“教學相長,我將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學生也促使我對原有知識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正面提升過程。”褚家如認為,“青年千人”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敬業、謙遜,關心學生、因材施教,具有高度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感。
此外,注重從國外引進人才同時,中國科大也重視“土著”青年教師培養,資助有潛力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保留他們在學校待遇,並提供其在國外研修生活費。而學校批准他們出去的唯一條件,就是他們找的實驗室和導師的水平必須是一流的。
(來源:中國教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