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日電/為了解我國人群環境暴露行為特點,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的科學性,環境保護部於“十二五”期間首次組織全國性、大規模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繼2014年發布成人(18歲及以上)研究成果後,環境保護部今日向社會發布了兒童(0~17歲)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成果。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介紹,環境污染對健康影響不僅與環境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有關,還與人的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密切相關。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人體生理特征,如:身高、體重、呼吸量等;二是人接觸空氣、水等環境介質中污染物的時間、頻率、途徑和方式;三是人居環境中污染源分布情況;四是人對暴露風險的防範行為。
鄒首民說,本次研究發現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存在明顯的年齡、性別、城鄉和地區差異。以身體特征參數為例,同一年齡段,我國男童身長/身高、體重和皮膚表面積高於女童,城市兒童高於農村,華北、華東和東北總體高於其他地區。二是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與成人存在較大差異。從攝入量看,兒童單位體重呼吸量高於成人,是成人的1~2倍。三是我國兒童環境暴露行為模式與國外同年齡段兒童存在較大差異。以室外活動時間為例,我國兒童是美國同年齡段兒童的0.8~4.3倍。四是我國兒童面臨傳統型和現代型環境健康風險的雙重壓力。本次調查的兒童中,26.8%暴露於固體燃料做飯或取暖帶來的室內空氣污染,12.7%飲用未經基礎衛生設施集中處理的地下水、地表水或窖水,13.6%主要活動場所周邊1公里範圍內有石油、石化、煉焦等環境健康高風險企業,14.6%主要活動場所周邊50 米範圍內有交通幹道。五是我國兒童環境健康風險相關的暴露及防範行為與撫養人的文化程度密切相關。
鄒首民說,本次研究從我國30個省(區、市)的55個縣/區、165個鄉鎮/街道和316所學校選取0~17歲兒童共75519人作為調查對象,調查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進行。樣本人口性別、年齡結構與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無統計學差異,具有較好的全國代表性。為保證質量,本次研究制定了統一的質量控制方案,建立了國家、省和縣/區三級質量控制網絡,對各關鍵環節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問卷應答率為97.2%,問卷有效率為99.96%,對14%的調查問卷進行抽查,漏項率、邏輯錯誤率和填寫不清率均低於10%;對5‰的身體測量結果進行抽查,複測合格率為96.69%。
鄒首民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人的身體特征參數和行為模式也會發生變化,環境保護部將定期組織人群環境暴露行為模式研究並更新暴露參數數據庫,開發適用於我國人群的暴露評價模型,制定暴露評價技術方法及標準,並繼續加強相關基礎研究工作,以提高環境健康風險評價的準確性,為研究制定更加科學的環境對策措施提供依據。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