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 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0-11-26 08:40:48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並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目標之一。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群慧文章表示,這是繼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之後,首次提出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基本實現的時間點,同時也是黨的十九大針對“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重要部署之後,首次明確提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時間點。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

  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文章稱,一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過程,是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過程。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成長動力,城鎮化為工業化提供了要素集聚和廣闊的需求市場。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一個經濟體實現工業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重要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進而推動人均收入提高和經濟結構轉變的經濟增長過程。伴隨著這個經濟增長的工業化過程,人口、資本等生產要素逐步從農村向城鎮集聚,城鎮規模逐步擴張,城鎮化進程也就不斷加快,不斷加快的城鎮化進程又進一步推進了經濟結構轉變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工業化進程。當今世界正處在以信息技術突破性發展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併持續改變著城鎮化的內涵。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互動發展,也帶動了農業現代化,進而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進一步促進了農業人口向城鎮的集聚。因此,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當今時代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規律。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必然要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基於對這一要求和規律的認識,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在作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大判斷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推進並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實現“新四化”的同步發展,無疑也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本質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滿足新發展理念要求、創新為第一動力、強調內生協調、追求包容共享、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新型工業化是相對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現代化過程。強調“新四化”同步發展,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一方面,將科技創新作為現代化的第一驅動力,準確把握了當今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信息化、綠色化的創新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展現了生產要素之間、產業與產業之間、產業與區域之間、城鎮與鄉村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按照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十四五”時期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從內涵上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定是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體系一定是一個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創新引領、發展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也包括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形成這樣的產業體系和區域發展體系,也正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果。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同時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以此為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新四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推進“新四化”同步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文章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積極探索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先後提出了工業化、“四個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四化”同步發展等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的發展戰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人類工業化史的奇跡,利用40多年的時間使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從工業化初期步入到工業化後期,從積貧積弱邁向全面小康。步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提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但要看到,中國以“後發趕超”為戰略導向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高速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過程,“高速”之下還存在諸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從實現“新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來看,至少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工業化發展仍不平衡,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還不充分。從工業化的動力看,存在內外不平衡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低成本、出口導向的高速工業化戰略,造成了經濟外部依賴度高、內需亟待開拓的內外動力失衡狀況,經濟安全風險加大、核心技術缺失、產業結構升級壓力大等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工業化發展的區域結構看,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上海、北京、江蘇、廣東、浙江等地已經步入後工業化階段,其他大部分東部省份也處於工業化後期,而相當一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還處於工業化中期。從工業化發展的產業結構看,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高端產業和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發展不足,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原材料等領域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高品質、個性化、高複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從工業化發展的資源環境看,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資源環境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工業化進程。從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係看,工業化與信息化還需要進一步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仍需要深化,製造業信息化水平、智能製造能力都有待提升,中國工業軟件水平落後、多數工業軟件主要依靠國外企業供給的局面亟待改變。

  二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質量有待提升,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發展還不充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顯著加快,到2019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比1978年上升42.7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了8.0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但2019年末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4.4%,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較大差距。提升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質量,一是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使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權利;二是協調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建設,增強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等功能。這需要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良性互動發展。在現實中,中國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不充分,主要表現為產業和城市發展之間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時間上不同步”和“空間上無互動”的雙重錯位:一方面,城鎮公共服務供給滯後,影響了產業轉型升級的正常步伐;另一方面,產業集聚效果不明顯,制約了城鎮承載功能的完善。工業化和城鎮化不能實現良性互動,就會造成產業因缺乏城市聚力而孤島化、城市因缺乏產業支撐而空心化的問題。未來,應努力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城鄉協調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模式,實現產業要素成長和區域空間配置的科學協調。同時,要積極推進城市群和城市圈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