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亞投行公信力不斷提升,折射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公信力不斷得到認可。
有媒體注意到,亞投行批准的貸款中,前四大流向依次為南亞、東南亞、西亞、中亞,而作為最大股東的中國,無論是貸款金額還是項目數量,都“甘為人後”,一些質疑之聲不攻自破。
以高標準贏得“金字招牌”
亞投行成立運營之初,國際上有一些聲音:發展中國家倡建的機構,能達到國際標準並且保證不腐敗嗎?
事實勝於雄辯。
早在開業第二年,亞投行便憑借“高顔值”和“高品質”斬獲標準普爾、穆迪、惠譽等三家國際評級機構的最高信用評級,並得到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零風險權重認定。
贏得“金字招牌”不易,保住“金字招牌”更難。金立群告訴記者,3A評級不是博士學位,不是終身制,幹得不好隨時可能被降級。
“我們始終秉承國際通行標準和規範來管理銀行。”他說,亞投行在借鑒已有國際金融機構標準體系之外,不斷探索新的管理辦法。比如,建立問責制,把銀行董事會和管理層的各自職責更好區分開來,行長向董事會負責。“換句話說,如果管理上出了問題,行長是要負責的。”
在印尼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看來,“沒有政治色彩”是亞投行的一大魅力所在。“貸款無附加條件、資金來自各個成員,亞投行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真正做到富幫窮、強助弱,降低地區內不同國家的發展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