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以短途游、自駕游、家庭游為主要出行方式的鄉村旅遊逐漸回暖,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不少遊客出游的首選方式。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地鄉村旅遊如雨後春笋般不斷湧現,為農民增收、城鄉資源交換、農村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新動力。但部分地區的鄉村旅遊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把蜿蜒曲折的溪流改造成寬窄一致的人工河,把形態各異的森林修剪成規規矩矩的景觀林,把層層叠叠的梯田打造成橫平竪直的人造地……人工雕琢痕跡濃厚,失去了自然味。有些一窩蜂“複制粘貼”,農家小院、稻田藝術、油菜花海、大棚采摘成為“標配”,千篇一律,讓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其實,鄉村旅遊的落腳點是鄉村,鄉村性和本土性才是吸引遊客的“制勝法寶”,應本著立足鄉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則,打好“當地牌”,調出“本土味”,準確把握當地特色元素,充分挖掘以居住地、服飾、飲食、禮儀、游藝等為主的民俗文化,基於此推陳出新,增加伴生產品和衍生產品,打造地域特色濃鬱的旅遊品牌,確保鄉村旅遊“形神兼備”。
想要做好鄉村旅遊,可以把村民日常用品製作成特色觀賞品,合理設置安放點位,讓“舊貌換新顔”;可以全方位推介本地菜品,加工土味美食,讓遊客吃出特色;可以盤活閑置院落,打造不同類型的主題小院,吸引遊客爭相打卡;可以適時發放旅遊景區券,通過自媒體開展互動傳播,借助鄉村網紅力量,做到線上引流、線下體驗;可以挖掘講述村莊的民俗故事,讓人們在游玩中感悟傳統,在鄉音中品味鄉愁,在休閑中享受快樂。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春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