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6日電/吃過早飯,原波波開著私家車來到田間地頭。擰開關、拉閘,黃河水就從立杆噴頭撒向綠油油的麥田。
50歲的原波波是山西省芮城縣農民。受傳統灌溉時間長、用水多、有盲區、人工費用高等問題困擾,他去年投資30多萬元安裝了節水灌溉設備。
“澆170畝地的時間從15天壓縮到2天半,一年節省人工費2.5萬元、水費4萬元,節水約16萬方。”原波波算了一筆賬。
這種通過科技由“澆地”到“澆作物”灌溉方式的轉變,是中國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縮影。
根據2021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2021年全國用水總量為5920.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3644.3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61.5%。農業節流意義重大。
新華社報導,幾十年來,中國各地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渠道防滲、噴灌、管灌、滴灌等各種節水技術,使水資源利用方式發生深層次變革。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的最新消息顯示,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2年的0.572。
“從20世紀70年代我國引進滴灌技術,到多地自主研發節水農業相關技術設備,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節水優先’治水方針,都表明我國擰緊農業‘水龍頭’的決心。”新
疆農墾科學院農田水利與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員陳雲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多年來堅持不懈推動節水農業發展,兵團以大田滴灌節水技術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已達2000多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八成以上,年節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
實踐證明,節水農業技術比傳統的大水漫灌具有省水、省時、省錢、增產等特點,但由於高效節水農業投資大、技術要求較高,更適合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隨著中國土地流轉制度不斷深入和新型職業農民增多,節水農業推廣更加順暢。
在山西省絳縣西堯村,張勇種植的300畝桃樹陸續進入盛花期。今年秋天,桃樹將進入豐產期,張勇對投資80多萬元的“滴灌”設施培養的桃子充滿期待。
張勇大學畢業後回到農村,成為父親的“農隊友”,用新技術、新理念提高桃樹種植水平。“滴灌可以給桃樹補充營養,增加微量元素。”張勇說,用上滴灌技術後不僅節水,商品率能明顯提高。
一些規模型現代農企還注重吸收和借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