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7日電/“監委”人事開天窗,外界形容此為馬王政爭續集。的確,從綠營技術性杯葛、王金平不願帶頭投票,甚至動怒抱怨“不要什麼事都怪我”的關鍵態度;以及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選舉,高層屬意的江惠貞中箭落馬,均可嗅到馬王隔空過招的濃厚煙硝味。
中國時報報道,去年9月政爭爆發後,马英九和王金平不惜對簿公堂,埋下憲政危機導火線。馬王表面言和,但檯面下暗潮洶湧,在“政務照推、訴訟照打”下,兩人關係早就回不去了。反服貿學運便是最佳例證。當時府院黨不願放低姿態,逼得王金平拋出“先立法、再協商”反擊,狠狠甩馬一巴掌。
這回“監委”名單出爐,張博雅、餘騰芳等人,隨即被在野黨點名為介入政爭的頭號戰犯。挺王派藍委也欲藉此出一口氣,私下放話不斷。
然而,縱使藍委有再多不滿,甚至流出11人“黑名單”,但實際串聯動作並不如想像中大。從綠營決定阻擋領票,便可略知一、二。反倒是藍營高層全力動員固票,甚至不惜祭出殺手鐧,擬比照《地政士法》覆議案,對跑票者停權處分,影響“立委”連任提名資格,才是黨內反撲情緒不減反增的真正原因。
同意權的設計,用意是為防止“總統”因個人好惡而有不適當任命或政治分贓等流弊。“立委”本就不必照單全收,應依每位被提名人的適格性與否作為投票判準。
因此,高層以黨紀相繩,要求一致支持作法,顯然站不住腳,不僅破壞黨內感情,更侵犯“立委”職權。何況“監委”人事為不記名投票,就算跑票如何證明?屆時以黨紀處分,豈非坐實高層介入施壓指控?
年底選戰在即,國民黨面臨危機,“監委”一役若自亂陣腳,將對士氣造成衝擊。但試問,馬王裂痕不修補,何來團結?又如何在失去王襄助的“國會”扳回一城?
今年9月,王金平將可申請恢復黨籍,屆時黨中央如何處理,將是重要觀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