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立倫 |
中評社台北2月5日電/隨著2016期程逐漸逼近,“總統”與“立委”選舉究竟是該合併還是該分開舉行,又成了爭議話題。啟動這個話題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主張應考量分開舉行,理由是4個月的空窗期實在太長,民進黨這邊的幾位領導精英多半都持反對態度,理由不外乎民意及選舉成本考量雲雲。政權交接是“國家”何等大事,不能只有藍綠政治算計,各政黨應該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所謂“空窗期太長”,講得直白一些,如果不出現政黨輪替,根本連討論都不需要討論,但是若碰到政黨輪替該怎麼辦?台灣在過去十年已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未來再次出現政黨輪替的機率也非常高,對一個新生民主政體而言,當政黨輪替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不再是一種“變天”的集體焦慮之後,或許可以回到基本面去思考,究竟那一種體制安排,對“國家”與全民是有益的。
從歷史的經驗的考察,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合併舉行,其實僅只有2012年這一屆,而這一屆選舉的結果是馬英九獲得連任,並沒有所謂國政空窗期的爭議。至於先前在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則都是分開舉行。
2000年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那時節“立委”任期還是3年,相距時間較長,比較沒有爭議。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出現在2008年,那一年是1月先舉行“立委”選舉,3月再舉行“總統”大選,距離5月就職只差2個月,也沒啥爭議。但2016年若再次出現政黨輪替,這中間差了4個月,情況恐怕就不太一樣了!
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政治模擬。假如現狀不更動,“總統”與“立委”選舉最終還是合併舉行,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再次出現了政黨輪替,由民進黨的候選人當選,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妙的局面,即一個確定要卸任的執政團隊,卻還必須要執政長達4個月,我們當然不必期待這個看守政府還可能在這4個月有什麼做為,但萬一外部發生重大政治、經濟或影響“國安”的變局,或是內部出現危機事件,但朝野立場嚴重分歧,那該怎麼辦?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從重大天災到金融海嘯,誰又能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