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2日電/美國《世界日報》發表社評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尤其在春節這樣一個最能激發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氛圍中,不少移民更會認真思考自己的定位與故土的關係,以及確立在海外奮鬥的目標與如何實現回饋家鄉的願望。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表的“2007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指出,在國際移民的大潮中,來自中國的移民人數已經達到3500萬人,成為全球最大的移民群體,遍布在世界151個國家,其中歐洲,北美和澳洲是主要的聚集地。
社評指出,3500萬人,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小數字,舉例而言,它已經超過加拿大3200萬人的總人口數字。如果我們再把包括東南亞在內的全球老華僑人數計算在內,那麼,華人移民人口的總數將會超過6500萬人之巨,相等於歐洲不少國家的人口總數。不僅如此,如果我們把海外華人的經濟實力作一個粗略的統計,那也是絕對會超過世界許多中等國家的綜合國力。換句話說,海外華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象徵就是,慶祝春節,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節慶,在北美,春節更逐漸成為一些州市的法定假日。
3500萬人移民海外,顯然有各種原因,難民黑戶口者有之,追求更好生活者有之,為孩子得到好的教育者有之,迷戀西方環境者有之,享受新鮮空氣者有之,為了拿個護照當保險者有之。在改革開放之後,還有不少貪官污吏捲了鉅款逃之夭夭,北京官方統計就有四千到六千人之多,連同他們的家屬,保守估計也會有數萬人。
社評認為,不管這樣,在外部世界來看,這幾千萬人,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海外華人軍團,不但改變著居住國的人口生態,也對其社會的經濟政治逐漸發揮重要的影響力。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交通網絡的形成,人員交流的頻繁,這支海外軍團也對兩岸三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北京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把海外華人移民群體的正面效應歸納為對移居國經濟的貢獻和對原居地人口壓力的疏解,這是事實。因為移民國家如北美,人口老化急需補充,來自中國的高科技人才大量充填美加兩國的技術勞工市場空缺,另一方面,不少非技術移民和難民又從事不少“髒亂差”的體力勞動,而投資移民則帶來了龐大的消費資金,帶動大城市的房地產業和豪華轎車等高檔產品的消費,移民孩子和為數龐大的留學生(潛在的移民)則支撐起教育市場。移民的貢獻,在美加兩國的政府統計資料中得到證實。而對原居地來說,新移民和老僑一樣,也是對家鄉匯入大量的金錢,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農村面貌的改變,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說句實話,今天中國的外匯儲備高踞世界第一,其中也有海外華人的重要貢獻。當然,社科院報告也如實指出,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移民海外,帶來中國大陸重大的人才損失,估計有30萬人之多。不過,我們必須看到,隨著大陸經濟起飛,與國際接軌的速度越來越快,跨國公司大量湧入,與海外的工資差距縮窄,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人才磁吸效應,“海歸回流”蔚然成風,正在彌補人才流失的負面影響。
社評說,從目前的態勢來看,除了俄羅斯開始採取大規模限制中國移民之外,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加等西方國家對華人移民仍然採取歡迎的正面態度。北京中國社科院的報告無法涉及的就是體制差距對中國大陸民眾移民產生的推動作用。也因為這種體制差距帶來的影響,使華人移民的素質不可避免地帶上一點“硬傷”,比如對民主政治的不熟悉,對參政議政的不瞭解;還有就是公民社會基本訓練的缺乏,納稅守法、遵守公德、企業倫理、社區參與、環保重視、維護人權、慈善捐款等西方社會的公民生活準則,對龐大的海外華人軍團來說都是新的學習。說穿了,所謂融入主流社會,除了語言之外,就是這些基本公民素質的擁有。
當海外華人能夠真正成為高素質的公民之後,他們對移居地的正面影響將超越經濟勞工的層面;同樣,他們對原居地的貢獻也會超越匯一點外匯進去的層次。一個擁有中西文化融合,又有民主政治素養,現代化社會公民道德的龐大海外華人軍團,對移居地是祝福,對國際社會是祝福,對中國也是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