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剛結束的馬來西亞大選催生了一個新詞“華人政治海嘯”,華人選民首次在各國媒體上被聚焦。同時,華人參政話題再成各界關注的焦點,美國《僑報》與5月14日刊發評論文章,對“華人政治海嘯”會不會發生在美國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指出未來的大選中,在美華人不會像大馬華人那樣形成政治海嘯,但有可能成為起關鍵作用的“最後一根稻草”。
主要內容如下:
占馬來西亞人口數25%的華人,一度被認為是海外唯一能夠左右大選形式的華人群體。在這次大選中,華人選民80%轉向反對黨人民聯盟,導致長期執政的執政黨國民陣線僅以過半數獲勝,改變了過去大選時國陣壓倒性的取勝狀況,為此國陣領導人納吉布將華裔選民的行為稱為“華人政治海嘯”。和此前有人擔心國陣是否秋後算賬相反,納吉布要求國陣國會議員不要發表任何指責華人沒有支持國陣的言論,同時要探討華人政治海嘯的原因。
這些都說明了華人的覺醒和手中選票的力量。在馬來西亞,華人作為第二大族裔,並沒有享受和馬來族同等的國民待遇,華人、印度人都被視為“外來遷民”,在居住、教育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執政的國陣在劃分選區時採用的方法,也不利於華人選民發揮作用。
此次大馬大選華人的表現值得關注點有二:其一是積極參政,大膽發聲。有人認為大馬華人多年來政治熱情不高,這次爆發雖然猛烈,但來得太遲,因此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大馬大選的情況較為複雜,沒有得到預期結果的原因不在“太遲”,華人的參政覺醒如亡羊補牢永遠不會太遲。其二大馬選舉仍然顯露華人參政的弱點,即華社的凝聚力不夠,內耗嚴重。歷史悠久的馬華公會竟得不到大多數華人的支持,不免給人以一盤散沙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