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4日電/南方日報刊載作者朱迅垚的評論文章說,武漢某著名高中全班35名學生放棄高考,原因在於他們在高考之前幾乎都已被美國高校錄取。既能去教育水平高得多的美國念書,又能免遭高考的摧殘,對中學生來說,聽起來真像是福音。
殘酷的是,這種福音有些學生只能聽聽而已,因為能去國外念本科需要學生家長們多少有些能量。中國的留學潮整體上有“低齡化”趨勢,不要說本科到國外念,初中高中出國的都很多。武漢的這家重點高中實際上就是在跟某些留學機構搶飯碗,他們設立了所謂“首屆國際留學實驗班”,專門用來輔導學生考美國大學。這個班級與那些參加高考的班級完全區隔開來,課程、師資以及教學方式都完全不一樣,可以想見,學費也完全不一樣。
也就是說,要能夠去美國念本科,得跨過兩道門檻:首先,得能進這個“國際留學班”,其次,得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供養孩子在國外大學念書。有這兩道門檻,可以想見,能進去的學生會很少。實際也確實如此,這個班級的同學與其他參加高考的同學比,成績相對來說都比較普通(以高考的衡量),但是同學們各自的家長都有些來頭,不是老板就是教授名流之類。
中國的階層分化在留學班上讓人看到殘酷的一面,很難去評價這是好是壞。對於那些學生來說,他們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好事,但對於國內其他學生來說,更顯得他們在教育這一人生起跑點上的不公平。我認識不少在國外念高中和本科的留學生,個人覺得他們普遍素質較高,有一些年紀輕輕就能獲得到哥倫比亞大學這樣好的學校讀書的機會,更讓我羨慕不已。當然,他們能夠這樣也幾乎無一例外得益於殷實的家庭背景。我一方面希望這樣的留學生越多越好,一方面又覺得國內學生本來教育環境就比較差,工作後又遇到這些海歸對手,真是要吃虧很多。
中國人的精明在出國這件事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些裸官除了自己一個人還是中國國籍之外,全家都是“外國友人”,“移民潮”則表現了中國富人階層普遍的不安全感,將子女送到國外讀書更是非富即貴階層的重要目標。中國人的精明在於,他們清楚什麼地方安全,什麼地方文明,什麼地方教育好,所以他們想一切辦法往那些地方去,但中國人的格局淺也恰恰就在這裡,他們中的一些在國內徇私枉法,卻天天向往國外的法治社會,他們寧可窮盡辦法將子女送到國外,卻對國內教育狀況熟視無睹。
與此相對,另有一部分人,或者是大部分人,他們可能將面臨惡性循環的處境。他們的孩子沒有更好的營養,缺少好的教育環境,即使上了國內大學也要面臨找工作的艱難,他們可能永遠不知道國外是什麼樣,也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境遇。階層分化最令人絕望的並非它的差距有多大,而是它是否有改變的趨勢。留學班就是中國階層分化最好的現實說明,一些孩子輕鬆獲得到國外讀書的機會,享受最好的教育,另一些孩子在國內白熱而不公平的環境裡展開殘酷的競爭,落選的往往是多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