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臘《中希時報》) |
張鏑在羅德島繪畫時結交了兩位亦師亦友的朋友:一位是中國人,一位是英國人。從他們身上張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價值觀。英國朋友的名字叫做菲利普,駕一輛房車,周游過很多國家,游歷過很多島嶼,已經四十多歲的他仍然過著波西米亞式、自由自在的“流浪藝人”的生活,在他的生活字典中,“自由”二字最為重要,他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和執著程度比年輕小夥子們都要高得多。菲利普的生活就是浪跡於在各個美麗熱情的海島之間,白天在自己喜歡的地方畫畫,晚上跟朋友一起喝酒,結識不同的朋友,認識美麗的姑娘。
張鏑的另外一位中國朋友是浙江人,張鏑叫他“老張”。同樣也是一位街頭畫家,老張勤勉篤實,更懂得激流勇“退”,他生活比較自律,很少像菲利普整夜整年地到處“漂泊”,在希臘經濟旅遊最旺的幾年裡,老張積攢了足夠的創業基金,就收手在羅德島上開了一家大型服裝超市,如今已華麗轉身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左手經商,右手藝術,海闊天空,悠悠自在。從他們身上張鏑看到了西方人和東方人對待生活態度的某些本質區別,他雖然羨慕菲利普自由,但認為“知進知止”的老張更加智慧。
2010年開始希臘經濟逐漸低迷,張鏑選擇了回國發展,踏上故土,他竟對自己的“自我”有了新的發現。也許是受在希臘作畫時期的生活以及菲利普的影響,也許是來自愛琴海的神秘召喚,張鏑竟發現自己已深深地愛上了希臘悠閑自在的緩慢生活節奏,在愛琴海千萬里之外的地方,輾轉難眠,感覺仿佛隔著遠方的愛琴海,就像是隔著了一個生離死別的世界。
命運流轉,機緣具足,依然留在希臘的老同學聯繫上了張鏑。在老同學的一聲召喚之下,他立刻重返愛琴海,成為一名導游。導游的工作是美好的,也是辛勞的。最早的時候他可能5點就要起床出門,終日在幾個島嶼之間穿梭,往往結束工作回到家已經是半夜12點。導游工作雖然辛苦,卻是一份可以整日游山玩水、自由度極高的工作。工作的時候,他伴著初升的朝陽,迎接聖托裡尼的朦朧中帶著溫柔的美;晚上便與世界上最美的日落,與海鳥和街邊拉著小提琴的藝人為伍,帶著客人游覽清爽浪漫的聖托裡尼。愛琴海不是在左,就是在右,希臘巨大無邊的湛藍顔色,不是在大海之上的天空,就是在天空之下的大海。愛琴海——始終是張鏑生命中的關鍵詞。
如此辛勤的工作,最大的動力是對希臘一份執著的愛,同時也一份責任。在旅途中,張鏑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