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5日電/據報道,倫敦的各大拍賣行正在因為中國的春節即將到來而調整拍賣日期。畢竟一些重要的中國買家或者賣家也許都會首先選擇與家人團聚,他們的缺席自然會影響到拍賣的質量。
倫敦無疑是中國藝術在西方世界為自己正名的最重要的城市。80多年前的1935年11月28日,“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隆重開幕,這是當時的中國政府在倫敦舉行的有史以來第一次中國文物對外展覽。來自中國的展品80%是故宮博物院的精品收藏,還有一些最新的出土文物。除此之外,還有其他14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和私人機構提供的中國藝術收藏品,展品總數超過3000件,堪稱舉全世界之力量,展現中國藝術品的精華。為了這次展覽,外方成立了由收藏家和鑒賞家組成的遴選委員會,由著名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尤摩弗帕勒斯、赫伯森,漢學家伯希和、戴維德、拉斐爾等負責挑選中國之外的藏品。
這一切其實來之不易。
雖然自法國路易十四時代起,中國藝術品或工藝品就大量進入王室和私人收藏的奇物室。但早期收藏家對中國語言和文化幾乎一無所知,來自中國的外銷瓷景泰藍等以誇張怪誕的風格迎合了當時西方對於遠東的想象。19世紀晚期,隨著古代墓葬、洞窟文物在市場上的出現,中國藝術好的一面才開始呈現在收藏家面前,尤其是日本對於中國藝術品的收藏也影響到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態度。而幾件大事——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及辛亥革命的爆發,尤其是清帝退位,使皇室的大批已形成體系的藝術收藏流入民間並流入西方成為可能。藏品的豐富激發了漢學家和收藏家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興趣。
事實上,倫敦的此次展會並不是由一國所獨立操辦的,也不是任何國家政府的行為,而是由西方數位中國藝術的收藏家所鼓動的。畢竟經歷了數十年收藏的積累,西方的中國藝術收藏逐漸進入了制度化的新階段。在歐美的大中型收藏機構中,中國藝術開始占有一席之地。
西方對於中國藝術品的認知提升,還要感謝大量漢學家。比如法國漢學家雷慕沙,他翻譯過《中庸》,並替皇家圖書館編譯中文圖書目錄,他懂得漢語、滿語和韃靼語,使漢學成為具有專業水準的科學。還有沙畹,他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與新疆文物的學者之一,他用一生的時間翻譯《史記》、研究中國佛教,考察文物、碑帖,尤其是他對出土簡牘的校正和西夏文的識讀,曾對中國學者羅振玉、王國維等人的研究產生過重大影響。不得不提的還有拉斐爾·彼得魯奇,他是法國著名遠東藝術史權威,沙畹的學生,曾受聘大英博物館東方版畫與繪畫分部,並負責過斯坦因第二次中亞考察期間所獲敦煌繪畫品的整理與考釋,發表《斯坦因考察隊所獲敦煌佛教繪畫》等論文,留有大量敦煌研究手稿。當然還有大家更為熟悉的伯希和。他們這些漢學家為當時收藏中國文物的博物館編制文物的目錄,寫各種的研究文章,極大地提升了中國藝術品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