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離世 多國媒體關注
http://www.CRNTT.com   2018-06-03 15:28:03


趙康民用殘碎瓦片修復兵馬俑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在陝西臨潼的兵馬俑景區裡,如往常一樣,游人如織。每一位參觀的遊客,無不被眼前的氣勢恢宏所震撼。他們駐足觀看,發出陣陣驚嘆。他們或許不知,如今這個壯觀的“地下軍團”已經失去了最初的守護者。

  5月16日21時30分,82歲的趙康民與世長辭。44年前,正是他最早將兵馬俑認定為文物並進行了最初的修復,守護了這一偉大的人類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考古學家,趙康民將畢生奉獻給了文博事業,秦俑的鑒定、修復只是他眾多考古功績中的一部分。“父親一生低調。”趙康民的兒子對記者說,葬禮辦得很簡單,沒想到他的去世會驚動世界。

  “秦武士俑”出土記

  1974年3月下旬,在西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臨潼西楊村,當地村民楊志發、楊文學、楊培彥等人組成了一支打井隊,開始抗旱打井。

  打到四五米深時,突然發現八個殘破的陶俑,還發現了磚鋪地面、銅弩機、銅箭頭等。他們望向這些樣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不知所措。後來,他們給它們起名“瓦盆爺”。之後,有村民來對“瓦盆爺”燒香叩拜,還有村民把它們當成“天旱”的凶兆,避之不及。

  陶俑問世28天,無人意識到它能與“國寶”沾邊。4月25日,文物考古專家趙康民從電話中聽到這個消息,一聽說挖出來的瓦人“頭比真人頭還大”,他又驚又喜。他騎著自行車一路飛奔,到達了西楊村。在打井現場,他看到井周的殘俑橫七竪八。一番觀察後,趙康民判斷,這是一座陪葬坑。他跟井邊的人說,這不是什麼“瓦盆爺”,可能是國寶。

  第二天,趙康民便將這些殘俑裝上了架子車,送回縣文化館保管與修復。三天後,兩個身高1.78米、身穿戰袍的武士俑修復完成。他當時指著修復好的陶俑對新華社記者藺安穩說,“這是秦代的武士陶俑。史書沒有記載,從現場看,是屬於秦始皇陵的武士俑陪葬坑。”

  6月,藺安穩將“秦代武士陶俑”的情況寫成內參,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7月,袁仲一、趙康民等人組成秦俑考古隊,進入發掘現場,對一號俑坑試掘。之後,又相繼發現了二號坑、三號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