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22日電/中國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傅建中今天在該報撰文說,前些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娶了來自越南的華裔陳小姐為妻,猶太人的反應是他們又失去了一個同胞,因為他娶了外邦人(gentile),而我的反應則是,怎麼又一個中國女人嫁給猶太人,我這樣想並不是反猶(anti-Semitic),而是與統計數字和整個趨勢有關,恰巧這個時候《紐約時報》登出一篇亞裔女性多嫁給猶太男人的專文,完全支持了我的看法。
文章說,這篇報道特別指出著名的華裔電視女主播宗毓華(Connie Chung)的丈夫是猶太人,名噪一時的虎媽蔡珠兒(Amy Chua)的先生也是猶太人,還引述了兩位華裔女學者(Colleen Fong and Judy Yung)所寫的論文指出,亞裔(主要指華裔和日裔)和猶裔結為夫婦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十八,而他們彼此的人口只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二。
華裔女性嫁給猶太男性的例子不假外求,我身邊俯拾即是。朋友的一位女兒左挑右撿,最後還是嫁了一位猶太人,父母並不十分滿意,可是女兒已年華老大(年近四十),找一個適當的對象已非易事,只好委屈求全,因此整個婚禮是在沒有張揚的情形下進行的,事後才宣布。另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女記者,幾經波折總算在前幾年和相戀多年的猶太男友結為連理,先生已內定為美國駐緬甸大使,夫婦倆不久即可赴任,將來必定會和揚名國際的翁山蘇姬打交道。
根據前引論文所述,華裔女性願意嫁給猶太男性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相近,都重視家庭及教育,而這些華裔女性及猶太男性均屬中產階級,價值觀念相同,易於交往及結合,最終成就了婚姻。
中國人對猶太人的宗教和文化一直不甚了了,儘管從北宋時猶太人已開始定居在京城汴梁(今開封),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可是當地人以為他們信的是回教,管他們叫藍帽回回,因為他們頭上戴一頂藍色瓜皮小帽,他們的教叫挑筋教,因為肉類的筋他們是不吃的,還得由拉比(Rabbi)經過Kosher的過程。這些藍帽回回禮拜的地方叫一賜樂業清真寺,其實這就是猶太人的教堂(synagogue),雖然回教的教堂也叫清真寺,但別忘了上面還有“一賜樂業”四個字,那就是以色列的音譯,以色列清真寺當然不可能是回教清真寺。
又開封有所謂回子七姓,即李、趙、艾、張、高、金、石七個姓氏,這七個姓的人十之八九是猶太人的後裔。從回子七姓之說,也可看出當地人是把他們當作伊斯蘭教的信徒。
我個人對猶太人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也是到了美國後的事,我在大學時,一大半以上的老師是美國人,一位叫敖捷生(Jason Alter, 1931-2009)的,就是俄國後裔的猶太人,他教了我三年,使我受益良多,但我一直把他和其他的美國老師視為同樣的美國人,我們的英語中心也有好幾位美國神父在教,有時中心辦郊遊,我發現敖老師和神父們格格不入,幾乎連話都不講,按說在外國遇到自己的同胞,應該很親熱才是,當時很不解,後來到了美國,我才明白他們的宗教信仰南轅北轍,道不同,不相為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另有一位叫梅兆贊(Jonathan Mirsky)的老師,從姓氏上看,不是波蘭就是俄國後裔,也很可能是猶太人。此君年輕氣盛,對台灣的政治很感興趣,是英語中心主任林瑜鏗教授感到頭痛的人物。此君後來成為有點名氣的記者,當過倫敦泰晤士報的東亞主編。在尼克森尚未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前,他就千方百計的想去中國,他泳技非常好,一度試圖從吳淞口外游泳進入黃浦江,結果被中共逮到,驅逐出境,不過因此上了報,出了風頭。
英語中心還有一位學姐嫁給一位史坦福大學在台灣做研究的博士生丁愛博(Albert E. Dien),是整個中心的大新聞,丁學姐沒等畢業就嫁了美國人,是我們這些初入校門學弟學妹們竊竊私議的話題。來美後從敖捷生老師那裡得知丁愛博是徹頭徹尾的猶太人,他熱中研究開封的中國猶太人,並創辦了“中猶研究所”,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最令人驚奇的是宗毓華嫁了猶太人,因為她是回教徒(父母俱為回教徒,父宗凌是毛邦初的會計),從中東以阿六十多年的衝突和戰爭來看,回教徒和猶太人是誓不兩立的,但愛情是盲目的,也足以打破一切人為的藩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