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與產出量尚不匹配
中國由“人才外流”反轉為“人才回歸”,反映了中國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強的地位。但挑戰仍然存在。
白皮書指出,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還是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在全球的第二大貢獻國,顯示了高水平的科研實力。2014年,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92.8萬件,連續第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中國科研的學術影響力與產出量的驚人增長不相匹配。儘管中國發表的高水平科研論文有了大幅增加,但如果用代表學術影響力的“標準化論文引用影響指數”來衡量,中國在許多學科領域仍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報告指出:“雖然在絕對數量上中國對全球高引用量論文的貢獻僅次於美國,但中國仍有增長空間。而且,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一些領域的高水平科研產出方面也有欠缺,例如,化學和物理學的實力要明顯強於生命科學。”
報告認為,目前中國的科研評估系統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嚴重依賴單一的評估標準,例如SCI論文的發表數量,卻不太重視科研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並且,中國缺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機制,這也阻礙了社會和經濟影響力的實現,“中國需要改變其科研文化,使之更側重於質量而不僅僅是數量,從而保持科技的持續發展,並將科研產出轉化為生產力”。
科研生態總體樂觀局部有礙
白皮書認為,中國科研生態系統各基本組成要素的發展局面十分樂觀,但依然有一些障礙困擾著科研人員,不利於建設一種認可和鼓勵求精創新的科研文化。白皮書從科研資助、科研實施和科研傳播這3個科研過程的重要階段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