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者金燦榮專研美國問題 |
中評社香港5月1日電/“中國研究熱”在美升溫之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國際關係學者來美訪問,進行學術研究。在中國國力增強的過程中,中國訪美學者在更加平等的平臺上,更加自信地與美國學界、政界展開對話和交流。
美國僑報報導,據美方統計,2004年到2005年,持J1簽證來美的中國學者共有1萬7000多人,比上年增加1成5,其中有多少人文學科的學者不得而知,但我們看到的現像是,美國大學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講臺上,出現了更多中國教授的身影;在美國智庫舉辦的有關中國的研討會上,可以聽到更多來自中國學界的聲音。王緝思、閻學通、陶文釗、朱鋒、金燦榮、時殷弘、袁鵬……這些經常在中國媒體上拋頭露面的中美關係專家,都曾在美國留學或做過訪問學者,而楚樹龍、吳心伯等正在美國知名智庫做訪問學者。
布魯金斯學會華裔資深研究員黃靖對此深有體會。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近年來中國學者來美國有兩個微妙而重要的變化:第一,改革開放之初來美的中國學者,大多帶著學習目的而來,比較謙虛低調,經濟上不寬裕。他回憶道,直到90年代中,他陪一些國內知名學者拜訪美國學者,有些人還比較自卑。而現在,中國學者比較有自信心,來這裏不僅是學習,而且做獨立研究。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美留學過,對兩邊都比較瞭解,而今在中國已有名氣。他們來美國的待遇比以前好得多,地位不一樣,感覺自然也不一樣了。
第二,在對待中美關係的態度上,現在中國學者以更加平等的地位,來美國不僅學習,更多的是瞭解,並且告訴美國人中國在做什麼事情,不但來做學生,而且來做老師。黃靖笑稱,現在中國知名學者來美國以後,你在辦公室經常找不到他們,因為他們被邀請到各地講學、做報告去了,這是以前不可想像的事情。
黃靖表示,來美的中國訪問學者中雖然有的表現出過於高漲的愛國情緒,也有的表現出對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極端鍾情,但多數人表現出的是對中國有信心,想為中國做貢獻,這是主流。他認為,那種靠政治上取悅美國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越來越少,而以平和、公正、對等的心態與美國人進行正常和嚴肅交流的人越來越多。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中國崛起,中美關係變化,以及美國人對中國看法的變化。這使旅美華人學者有了更多的依託和借鑒,也有助於華人學者地位和自信心的提高。
美國智庫也樂於請中國學者參加學術交流和討論。卡內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裴敏欣告訴本報記者,他們接待過6位中央黨校的訪問學者。他認為,要真正瞭解中國,還是要請中國國內的權威專家,利用美國的平臺,促進中美交流,像王緝思、於建嶸、胡鞍鋼、康曉光、胡舒立等人都曾在卡內基做過演講。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富布賴特訪問學者、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趙懷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來美後深刻的體會之一是,美國在對外事務中表現得強勢和主動,除了有超強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美國較成熟的社會保障制度,使社會保持穩定,這對美國外交是一種支撐。
趙懷普認為,由於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差異,不少美國人仍抱著舊意識形態看待“中國崛起”,自我中心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的思維較普遍。他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走出來,既加深了他們自己對外界的瞭解,也增加了國際論壇上中國的話語權,為外國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外交政策和國際行為提供了新的角度,有其積極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