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韓國朝鮮日報今日刊登社論指出,在法國總統選舉中宣導引入英美式市場經濟和建立“小政府”的右派候選人尼古拉-薩爾科齊取得了勝利。這次法國大選是“增長對分配”、“市場對國家”路線的對決。
薩爾科齊的選舉口號是“多勞多得”。他承諾更換社會黨政權引入的每週35小時工作制,增加工作時間,放寬提高解雇難度的雇傭規制,降低法人稅、財產稅、繼承稅,並裁減公務員,減少政府支出,實施“以市場為中心,把增長放在首位”的政策。
而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聲稱:“更正義的社會是通往更強大的法國的道路。”她表示,為緩和兩極化現象,將提高最低工資,為支援失業補助和貧困階層,將進一步加強政府功能。她標榜“以國家為中心,把福利放在首位”的傳統左派政策。
社論說,法國國民最終支持了薩爾科齊。因為過去每次通過暴力示威與政府的勞動市場改革相抗衡的法國人也對淪落為“歐洲病人”的法國的未來感到恐懼。
法國在歐洲最頑固地實施舊式福利國家模式。結果,國民收入從1982年的世界第八位下降到第十九位,青年失業率超過22%,患上了“法國病”。這是因為龐大的政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54%的公共部門勒緊了民間部門的脖子。
社論指出,在法國之前,英國、德國也曾患過同樣的疾病。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維持“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將職工收入稅率最高提高到83%,成為工會掌握政府和政權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結果經濟癱瘓,企業不是破產就是轉移到海外,財政也崩潰。1976年甚至得到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金融援助。英國經濟直到80年代柴契爾通過減稅、民營化、取消福利政策才起死回生。
德國也因追求“社會市場經濟”的福利負擔,經濟增長率從1970~1990年的2.5%降至90年代的1.4%,21世紀更是下降到不足1%。失業率從1970年的0.4%上升到10%以上。結果“失業也成為不錯的職業”,國民變得越來越懶惰,國家競爭力一落千丈。目前,德國經濟通過默克爾實行的減少年金和失業補助的改革,逐漸擺脫了泥潭。
一旦追求福利國家的虛名,無論哪個國家都將患上“英國病”、“德國病”、“法國病”。治療該疾病伴隨著難以想像的痛苦。在英國戴卓爾實行改革政策初期,失業者從150萬增加到300萬。但只有這條路才是讓經濟重新恢復活力的道路,所以德國和法國也爭相效仿。不知尚未從“歐洲模式”的夢想中清醒過來的韓國何時才能睜開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