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將自造三千噸級潛艇 2021年服役九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7 15:33:53  


“張保皋”級(德國209型)潛艇(即KSS-1潛艇)。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韓國國防部16日召開“防衛會議”,決定投入龐大金額,從2010年起獨立設計和建造三千噸級潛艇,並從2018年到2021年,將九艘潛艇陸續送交海軍服役。本次會議還決定改進指揮所用裝甲車性能、第二次量產可攜帶地對空誘導武器等計劃。

  臺灣中廣新聞報道,韓國國防採辦局的發言人說,該計劃預計耗資約37億美元,代號為“KSS-3”,該級艇首艇將採用韓國本土技術。該發言人同時還否認了此次造船計劃是開發核潛艇的報道,並列舉了兩點原因:首先,韓國不具備建造核潛艇的技術;其次,運行核潛艇需要經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擁有核潛艇將違反1991年南北朝鮮間簽訂的朝鮮半島禁止核武器聯合聲明。

  在“KSS-3”計劃實施之前,韓國海軍計劃先實施“KSS-2”計劃,在2012年到2020年間建造6艘1800噸的214級潛艇。目前,有三艘214級潛艇正由現代重工船廠與德國聯合開發與建造,首艇計劃在2009年入役。

  韓國海軍當前共有九艘德國建造的209級柴電潛艇(1300噸),這批潛艇(韓國叫“張保皋”級)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入役的,每艘艇壽期為25年。

  作為韓國KSS潛艇計劃的最新發展,“KSS-3”型潛艇專案啟動意味韓國終於開始了潛艇國產化階段。而更令國際社會關注的是,自2004年1月“KSS-3”型潛艇項目曝光後,就多次有消息稱韓國軍方意圖在“KSS-3”型潛艇上使用核動力推進方式。儘管韓國軍方公開否認了“核潛艇說”,但仍對“KSS-3”專案有關資訊披露語焉不詳,這令“核潛艇”迷霧始終籠罩不去。

  截止目前,對於“KSS-3”型潛艇的動力系統將採用何種模式仍沒有明確的消息。但大多數國際防務觀察家都認為,“KSS-3”型潛艇採用核動力驅動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從裝備發展慣例來看,目前擁有核潛艇製造能力的五個核大國在潛艇發展之路上普遍採取了“先常後核”的模式。而自1982年韓國海軍首次部署國產微型潛艇以來,韓國潛艇製造沒有出現過階梯飛躍的趨勢,目前仍然停留在來件組裝——自主仿製階段,在整體設計和製造水準上,短期內還不具備跨越常規動力直接邁向核動力的條件。

  其次,從技術角度看,目前隨著常規潛艇遠洋化、大潛深的發展趨勢,常規潛艇重型化已成為事實。傳統的噸位限制已不再是常、核之間的界限。“KSS-3”潛艇的最小設計排水量將達到3000噸,而世界上最小的軍用核潛艇——法國的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紅寶石”級排水量只有2670噸。圍繞動力系統的核心技術才是兩者間最大的區別。核潛艇的設計是以艇用核反應爐為中心的,儘管韓國目前已具有規模化民用核能體系,是核技術出口國之一,並在2000年利用原子蒸汽鐳射同位素分離法(AVLIS)獲得了濃縮鈾,被國際工業界認為已具備實驗室規模的鈾濃縮能力。

  但作為純軍事用途的艇用核反應爐技術,其小型化、特殊環境下的複雜性、安全性要求遠遠超過了民用標準,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核災難。在短期內達到以上條件,對韓國來說,難度可想而知。而在常規動力方面,通過對德國214級潛艇的引進,目前,韓國已對於德國PEM燃料電池模組組以及鈉硫化物高能電池等AIP(不依賴空氣推進)技術有所掌握。

  此外,韓國有很強的大推力船用柴油機製造實力,世界最大功率的船用電子控制柴油發動機就是由韓國製造。兩相對比,常規動力無疑具有更大的現實優勢。

  第三,戰略需求。目前,朝鮮半島南北軍事對峙主要集中在空陸體系對抗,韓國不存在大規模遠洋軍事對抗的可能。而韓國國防發展綱要中也指出,海軍著眼于未來海洋權益的保護以及在與鄰國的領土爭議中保持優勢。在這些方面,作為戰略武器的核潛艇並不比常規重型潛艇具有更多優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