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種情况下,有些日本媒體,以及一些日本政界、學界人士,還時不時地拿中國軍費說事兒,批評中國存在“隱性軍費”,不免讓人費解。
進一步研究這些批評,就會發現更多的牽强附會之處。
某些日本媒體對中國軍費的指責之一,就是質疑中國軍費中不體現武器裝備的研制費用,因此表面上的軍費是“縮水”的。
可問題在于,各國軍工産品的科研和訂貨體制不同,如何定義“體現”與“縮水”呢?
日本武器裝備倒是有一個名義上的研制費用。但如果細究起來,日本軍用裝備研究部門,很多時候也是受民用産品利潤補貼的。如果沒有民品部門的補貼,這些武器裝備的研制費用不知又要高出多少。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日本武器裝備的研制費,也是“縮水”的。
中國以十大軍工集團爲代表的軍工企業,主業是軍工産品,而日本則不同。類似三菱重工、川崎重工這樣的軍工企業,對軍品的依存程度很低,基本在15%以下;像三菱電機、東芝、NEC這樣的企業,對軍品的依存程度甚至低于5%,但它們却都是日本前幾位的軍工企業。
日本的新裝備,除了一部分由防衛廳下屬科研機構研制外,大部分由防衛廳與這些企業聯合研制。企業通常要提供技術力量和硬件設施,這實質上是由企業的民品部門維持的。
比如,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生産了自衛隊主要的導彈裝備。但防衛廳每年購買的導彈數量有限,反而是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每年從三菱重工訂貨頗多。僅H-IIA火箭,JAXA每年就有3至4次發射,而每次發射,幾乎都能够爲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帶來近百億日元的收入。只要JAXA存在,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就不會破産,就能够維持一批技術人員和基本的科研設施。而如果單靠防衛廳訂貨,要麽三菱重工的航天部門虧損倒閉,要麽日本的導彈價格就得再翻好幾番。
這種民品訂貨補貼軍品價格的情况,其實就是國家對防務費的一種補貼,只不過形式比較隱蔽而已。在日本,軍工産品特別是主要武器裝備的市場競爭很弱,80% 以上是靠政府“指定采購”,亦即由政府指定某一企業來生産某種裝備。之所以要采取這種計劃體制,某種意義上也是因爲裝備的現行價格幷不反映其真實成本。
如果按照日本媒體計算中國“隱性軍費”的方法來計算日本的情况,那不知又得增加多少“隱性軍費”來。
其實,各國對軍費的算法互有差异,同樣用作軍事用途,有些錢算軍費,有些錢不算軍費,都很正常。美國人把核武器研發費用都算在能源部名下,世界各國也沒多說什麽。 (來源:《環球》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