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輝(左一)正在部隊調研救生氣囊使用情况。 |
2003年7月的一天,東海某海域,波濤翻涌。王光輝帶領野戰醫療隊,伴隨某師進行海上衛勤保障訓練。
怒海驚濤中,身著救生衣的戰士一躍下登陸艇,便勇猛地向灘際縱深穿插。細心地王光輝此時却皺起了眉頭:戰士們躍下登陸艇時,由于身著的救生衣前後都有浮力器材,單兵戰鬥動作顯得很笨拙。醫療隊員實施救護時,首先要替“傷員”解開救生衣扣,然後才能實施救治,也很容易耽誤搶救時間。
那些日子里,王光輝一有空就思考這些問題。一天,他見到一些艦舷邊懸挂的快速充氣式救生筏,一下子激發了靈感,如果戰士們海訓時穿的也是這種原理的救生衣,落水後可自動充氣救生,不就能解决演練中出現的問題嗎?
說幹就幹,一天,王光輝偶然得知駐地一家高校科研所在進行一種救生器材的研究,便“三顧茅廬”,終于感動了人家,幷幫他完成了課題設計的主要技術參數和造型的設計理念。
2006年7月,經過近兩年的艱辛努力,“單兵便携盒式快速充氣‘C’形救生氣囊”研制成功。這種氣囊因尺寸小巧,只有一袋方便面大小,水上作業時能別在腰間,遇到緊急情况後,只要拉下開關,救生圈能自動脫盒而出,自動充氣,氣囊圈呈“C”,中間開口,自動圍入落水人腰間。正因它的快捷方便,軍區把這項科研列入“南京軍區科技創新課題”,樣品也通過了相關部門的驗收定型。
就在醫院積極申報國家專利時,王光輝却提出暫緩申報,他帶著樣品來到某摩步旅海訓場,讓戰士們帶上“單兵救生氣囊”進行海上落水救生訓練。一連五天,他和戰士們一起泡在海里,記錄著相關參數。
“開關閥最好不要這種拉繩式的,應改成按鈕式操作,因爲時間長了拉繩容易腐爛,用力過猛易拉斷。”炮兵連有些官兵說出了檢驗後的感受。
“裝氣囊的盒子可以用塑料材料制成,外面可塗上迷彩,這樣既輕便又利于僞裝。”工兵連的官兵也說出了心里話。
“人落水後按下開關閥,氣囊在5秒內打開時間有些長,如果設計在3秒內打開,我想更利于訓練作戰”。
五天的跟訓,使王光輝收獲不小,他根據官兵們試用後的建議開始了又一輪的革新,幷先後7次在不同氣候、地點的海域進行了“實戰”檢驗,使該氣囊不斷改進完善,較好地適應了戰場的特殊需求。爲此,王光輝也因此榮立了三等功。(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