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擁有航母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意義重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1-30 09:56:55  


中國航母想像圖。
  中國周邊發展航母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事實上,日本發展遠洋航母打擊力量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曾有人將其具體步驟解讀爲:艦載直升機驅逐艦——大型登陸艦——直升機驅逐艦——輕型航母——大型航母。由此可見,盡管日本因和平憲法的禁錮不能建造大型戰艦,但重新擁有航母,再現昔日稱霸海洋的輝煌一直是其揮之不去的情結。

  過去,韓國在發展航母的問題上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承認在建造“大型運輸船”。直到在“獨島”號的下水儀式前,韓國海軍石破天驚地宣布:韓國軍方將爲輕型航空母艦舉行下水儀式。由此邁出了亞洲海軍强國的第一步。

  俄羅斯與印度打造航母的初衷更多是爲了控制大洋,這也就决定了它們必須擁有“貨真價實”的航母戰鬥群。俄媒體指出,俄真正目的在于建立一支常規威懾力量,維護海上戰略利益。盡管俄與西方的直接對抗已經成爲曆史,但鬥爭中求合作也需要實力基礎。馳騁在大洋中的新航母將是俄羅斯向西方發出的一個有力信號。印度則將航母視爲“重中之重”,高層人士認爲要控制東、西部海域,即孟加拉灣和阿拉伯灣,至少必須擁有兩艘航母;如要到世界其它與印度“利益攸關”的海洋,特別是到太平洋海域活動,就必須要有第3艘航母。爲此,印度曆届政府都不遺餘力。分析人士指出,航母戰略的實施將使印海軍未來具備“遠海殲敵”的能力。

  駐扎東瀛的美利堅航母虎視中華

  美海軍“喬治·華盛頓”號核航母于2007年8月27日駛離了諾福克海軍船廠,幷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海試。“華盛頓”號核航母計劃接替即將退役的“小鷹”號航母,進駐日本的橫須賀美海軍基地,成爲美軍在西太平洋前沿部署的新一代海上威懾打擊力量。據全球海事新聞網報道,海試的整個過程測試“華盛頓”號的戰備狀態和能力,評估其是否勝任重新加入艦隊幷能充分發揮遠征作戰打擊能力。完成海試後, “華盛頓”號航母將回到美國海軍第2艦隊,幷立即開始進行接替“小鷹”號航母的最後運行准備工作。

  “華盛頓”號航母打擊群由“宙斯盾”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布里斯科”號和“加農”號、“佩里”級護衛艦“辛普森”號、核動力攻擊型潜艇“安納波利斯”號和“阿爾巴尼”號、快速戰鬥支援艦“供應”號組成。這樣一支作戰能力强大的海上機動戰役集群,能够擔負制空、制海、反潜、警戒巡邏、對陸攻擊、特種兩栖作戰等使命,可以控制海上半徑達1000千米的作戰海域。一旦“華盛頓”號航母打擊群部署到西太洋地區,進駐日本橫須賀基地,就能够快速地對美軍在朝鮮半島、東盟地區、台海、阿拉斯加及印度洋的軍事行動進行全面支援,成爲美軍全球兵力部署調整後在亞太的一支重量級的快速反應力量,能在最短時間內投射最强的軍力,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縱深500千米的繁榮地帶將全部處于“華盛頓”號核航母戰鬥群的直接火力打擊之下,虎視中華。美國五角大樓也坦言,他們想讓“華盛頓”號航母打擊群成爲海軍新戰略轉型的先行者,這必將給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應引起各國的高度警惕。

  發展航母是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個重要契機

  中國經濟正處于由自給自足的“內向型”結構向依賴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海外貿易已成爲中國的主要經濟結構,中國經濟發展日益依賴于“海上生命綫”以及遠離本土的海外貿易區域的穩定。中國的國家利益與20年前相比,已變得更複雜、更多元化。作爲全球第二貿易大國,中國每年的對外貿易占國內生産總值已經超過六成。

  運用軍事力量實現對海洋的控制,保障本國的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已成爲和平崛起的中國的發展所需,亦是堅定地走和平之路的中國實力的標志。海權是一個國家運用軍事力量對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海軍的强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需要鍛造一支强大的、確保隨時有效執行任務的海軍隊伍”,是實施中國海洋新戰略的號令。

  目前中國海軍在世界上的地位究竟如何?國際軍事界一般認爲,中國海軍目前尚以中小型艦艇爲主,缺乏適宜遠洋部署的大型艦只,其實力應排在第七名比較合適,這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基本相符。

  發展“藍水”海軍,作爲中國海洋新戰略的第一步,已使這種令國人尷尬的情况有所改變。中國海軍編隊多次出訪太平洋彼岸的國家,展示了步入現代化行列的中國海軍新姿,但與大國掌控海權的要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因此,打造航母戰鬥群,幷將之部署在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這條中國經濟生命綫上,靠自己的海上軍事實力來保護自己的海上供應綫,也成了當務之急。

  雖然中國海軍的戰略任務與美國海軍控制全球海權和從海向陸攻擊的任務有著本質的不同,航空母艦在中國軍事戰略中的地位幷不十分重要,但是國家海洋戰略和全球利益却確實需要它。航母除了可以用來保護國家的海上交通綫、能源補給綫,還由于它的海上浮動機場功能而獲得遠海制空權。航母不但在戰時可以發揮海上基地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延伸國家的影響力。在外交上,航母更具備僅次于核的威懾功能。

  航母制造可以成爲拉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的龍頭。美國國力强大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國家總是適時提出一些重大戰略項目,以此拉動科技、經濟和軍事的整體進步。當年中國的“兩彈一星’’計劃,也從無到有地創建了中國的航天工業和核工業,帶動了尖端科技和國民經濟領域骨幹行業的大發展。現在,以信息技術爲核心的新一輪産業革命正如火如茶,中國迫切需要新的龍頭項目,牽引、拉動新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信息化的基礎是工業,由于底子薄、基礎差,中國不能好高騖遠,只能從發達國家早就“不屑一顧”’的、有著濃重工業時代色彩的地方著手,在追趕中跨越。航空母艦和大飛機、大推力火箭計劃正是這樣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項目。這些項目的指向都是未來國家現代化前進的戰略方向,也是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根本方向。以這些項目爲基礎,可以加快實現中國産業的升級換代,使對國家發展和安全至關重要的戰略産業盡快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

  建造現代化的航母:苦戰能過關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船舶工業采取軍民結合、寓軍用于民用,已爲遠洋海軍的建設創造了很好的基礎。2005年中國民用造船量超過100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按此發展趨勢很快會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像大連造船廠已經建造了30萬噸的油輪,加上近些年中國造艦技術整合了俄羅斯、歐洲和自研三個方面的優勢,造出幾萬噸的航空母艦和萬噸以下的驅逐艦都不存在大的困難,只是艦上一些動力和機電設備國産品牌質量還相對落後,需要加緊攻關。還是偉人的那句詩:“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航母之所以稱雄海洋,關鍵是它起到“移動機場”的作用,問題是艦載機制造技術也控制在極少數國家手里。俄軍事專家馬基延科認爲,艦載機與常規陸基戰機相比,强調機體結構强度更高,必須具有短距離起飛能力,能够抗海洋性氣候的腐蝕,機翼能够折叠,這無疑對各國國防工業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使得許多國家有心造航母,却無力造艦載機,出現“有艦無機”的窘境。中國發展艦載機,可充分利用國內航空業研發的高性能空軍主力優勢戰鬥機,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改裝出精幹頂用的艦載戰鬥機來!

  “中國具備制造航空母艦的能力。”中國國防科工委發言人3月8日說出的這句話立刻成爲海外諸多媒體的頭條新聞。幾乎同時,印度海軍總司令表示,2008年印度將獲得從俄羅斯購買的航空母艦以及配屬的幾十架米格一29K艦載機,2012年,印度自制的3.7萬噸級航母也將完工,印度希望能够常年保持兩支航母戰鬥群的規模。先進武器雲集的海軍素有“貴族軍種”之稱,各大國無不以擁有技術複雜、成本高昂、綜合戰鬥力强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爲榮。目前,網絡上涉及航母造型的圖片鋪天蓋地,一些細節解剖圖甚至細化到每個艙室,但如果以爲靠這些資料就能造出用于實戰的航母,那可是大錯特錯了,畢竟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靠這些“免費的午餐”就能搞出航母。造一艘航空母艦究竟需要什麽技術呢?

  短期內中國能掌握建造航母的頂尖技術嗎?

  當今建造航母的入門設計變得容易了,但大量細節工程却足以嚇退大多數國家。根據美國海軍工程規範,航母的建造一般要經過船體放樣、船體機件加工、船體裝配、設備安裝等12道“高精尖”工序,其中航母的船體放樣至關重要,這道工序堪稱航母“胚胎期”,需要標准化的大型試驗水池、風洞及超高速計算機作爲依托,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lO家公司有能力完成這些工作。

  航母用鋼也是許多國家心中永遠的痛,航母船體必須能承受住9級以上風浪,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于美國研制的HY一100特種鋼,這種鋼材被美國政府作爲戰略物資,不允許擅自出口。2006年4月,印度啓動國産航母項目,結果本國公司死活拿不出航母用鋼,軍方只好厚著臉皮找俄羅斯求援,花高價從俄羅斯進口了456噸特種用鋼,而整艘航母却需要約2萬噸這樣的鋼材。

  另外,配套電子設備能否跟上航母建造周期也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美國航母使用的重要電子配套系統,一般在船體建造前幾年便已開始研制和生産,避免在總裝時出現“艦等設備”的局面。而蘇聯却在這方面交了學費,當年建造“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時,由于2100多套電子設備不能及時到廠安裝,工期至少延誤了兩年。

  當前,世界上共有26艘航母現役,分別屬于9個國家,但只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能够制造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隨著各國技術的發展進步,輕型航母的技術難度有所下降,一些相對經濟和技術實力都較强的國家開始著手建造國産航母。

  然而,作爲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面戰艦、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武器平台、各種尖端工程技術最複雜的綜合集成體,航空母艦的建造已成爲當今造船工業最艱難的系統工程,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特別是對那些工業基礎薄弱的新興海軍國家來說,無論是自行研制航母,還是改裝“二手”航母,都將面臨一系列極爲棘手的工程技術難題。就算那些造船工業已具有很强的競爭力,幷擁有建造大型遠洋船舶豐富經驗的“海洋强國”,包括中國在內,也需要盡力全面掌握研制航母所需的特殊關鍵技術。這些關鍵技術包括:艦體與艦載機系統整合的工程設計技術;打造性能優异的巨型艦體的造船技術;配備動力强勁的推進系統的發動機技術;爲航母打造“空中利劍”——艦載機群的飛機制造技術;航母成爲“海上機場”的關鍵導航助降技術;現代航母成功的關鍵——信息化作戰平台的各種相控陣雷達、數據鏈技術;加速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塑造“變形金剛”的信息網絡全維平台和全電力艦船技術。

  航母對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意義重大

  我國未來海上威脅主要來自敵方水面艦艇,但潜艇的威脅也與日俱增,因此我國未來的航母應以攻擊型編隊組成,附加反潜任務。作爲攻擊編隊,我國一個航母編隊應有6-8艘護航艦,1~2艘大型補給艦。對于護航艦來說,應該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和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否則就起不到護航作用。同時在反潜反艦方面也應有專門的警戒艦來承擔。就目前來看,作爲航母護航艦,在防空方面可供選擇的包括170、115等防空/反導驅逐艦,以及“江凱”級多用途護衛艦等。

  時過境遷,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今天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國力日强,國家利益向全球拓展,擁有與國家總體實力和發展戰略相應的國防力量,成爲自然而然的選擇。是否擁有以及何時擁有航母,是國家决策部門的事,但理論上對于滿懷和平發展、民族複興希望的國民來說,擁有航母不僅將成爲國民自豪的“國家金牌”,也是中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贏得國際尊重的籌碼。俄羅斯現在准備建造4艘核動力航母,其意圖也是以此重新奠定大國地位。

  就像當初中國的核武器是支撑而不是威脅了地區與世界和平一樣,中國擁有以航母爲標志的有限的遠程投送軍力,同樣也只會讓地區和世界更加安全。中國百年的屈辱曆史證明,戰爭不是靠一再退讓就可以避免的,和平也不是靠永遠委曲求全贏得的。短期看,擁有航母有利于中國順利地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領海權益和海外合法利益;長遠看,將使中國擔負更大的世界和平責任。(來源:《軍事文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