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我國笫一個地質力學模型實驗室,為國防工程及大型民用工程試驗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與中國工程院聯合構建了我軍防護工程研究領域第一個反恐科研體系,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反恐防護特色的教學科研體系。
首次完成核去污清除技術研究,研制的剝離型成膜去污設備,保證了重要戰略目標、重要武器裝備的核化防禦安全。
人才方陣在歷練中崛起
今年夏天,剛接到該所錄用通知的中國地質大學碩士畢業生王昱蘅怎麼也沒想到,她還沒報到,一套住房就已經分配至她名下,5000元安家費也送到她手中。細致的關愛如春風化雨令王昱蘅倍受鼓舞。此前,為爭取一名博士後來所,所領導四下南京做工作,使該博士後深受感動,不僅自己愉快來所,還動員了兩名同學結伴而至。
由於地處山溝,環境艱苦,又缺乏有吸引力的科研項目,一段時間,該所科研隊伍一度呈現青黃不接的尷尬局面。新時期軍事鬥爭准備的需要為該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為科研注入了強勁動力。所黨委調整工作思路,對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放手使用,在舞台和崗位的錘煉中培養提高他們的創新素質。
2002年,年輕科技幹部劉瑞朝破格擔當某項目研究的主角,他帶領科研人員連續奮戰,當年立項、當年見效,解決了我軍某型武器的毀傷效應評估的關鍵技術難題。主動防護技術是上世紀90年代初立項的全軍攻關的長遠項目,該所起用年輕科技幹部徐流恩牽頭負責,經過400餘次試驗,在預定防護目標區對模擬導彈進行了成功攔截,使我軍防護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現在,他已成為防護工程科研領域的年輕知名專家。
“明天的戰爭取決於今天人才的競爭,而吸引人才的關鍵是要搭建人才成長發展的舞台”。政委虞緒堯的一席話如今已成為全所共識。近年來,他們緊貼打贏所需,推出一系列拴心留人、改革創新的引才育才舉措:
——制訂了《加快選拔培養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的決定》和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成立了人才隊伍專業指導組、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專家組,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實施“創新工程”、“引鳳工程”,申辦了全國第一個防護工程專業博士後工作站,爭取重點科研課題80多項,為高層次人才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搭建了廣闊的舞台。——設立人梯獎、伯樂獎和人才建設專項基金。50多名科技幹部成為“總參科技創新工作站”的中堅力量。
目前,一個由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率領、百餘名博士碩士組成的專家方陣已經崛起,為我軍防護工程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