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盟10國及中日韓3國準備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圖為7月22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日本外相高村正彥和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柳明桓在新加坡出席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議。 |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秦剛23日明確表示,有關各方已就在“10+3”(東盟10國與中日韓3國)框架下建立外匯儲備庫達成共識,這讓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可能扮演的“救世主”角色充滿期待。
《東方早報》報道,儘管秦剛的發言並未有最新的細節透露,但有關建立外匯儲備庫的積極表態還是讓人遐想。就在10月初,南韓政府層面也曾“高分貝”強調,由中日韓和東盟各國共同籌建的外匯儲備庫成立步伐正在加速。
所謂外匯儲備庫,即東盟10國及中日韓3國準備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如果爆發金融危機,該基金可以注資維持參與國貨幣穩定,減小地區內各國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貸款的依賴。
早在今年5月份,東盟10國及中日韓3國的財政部長曾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發表聲明,宣佈將出資800億美元建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用於維持本地區貨幣穩定。然而,據日媒報道,東盟與日中韓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腦會議,會議商討落實《清邁協定》以實現緊急情況下的外匯相互通融,泰國政府提議把協定的資金額翻倍至1500億美元。
當天下午即將開幕的亞歐首腦會議也將把金融危機對策納入議題。大會將發表包括強化亞歐金融合作等內容的緊急聲明。
今年5月召開的東盟與日中韓財長會議決定按照協定籌建800億美元的共同外匯儲備基金。
此外,上述共同聲明還顯示:“這個共同外匯儲備基金將自行運作,並受一個由各國簽署、有法律效力的合約約束。以此合約為前提,各國仍有權管理基金中各自名下的外匯儲備。”
一位長期跟蹤此事的權威人士23日說,該基金確實處於“呼之欲出”的狀態,但短期內推出的可能性卻不大。“對於中國參與的具體金額,目前國內還沒有達成共識。”該人士稱,預計中國最終的出資水準將和日本相當,“但這其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責任。”
學者激辯“救世”角色
事實上,將由中方出資參與的外匯儲備庫備受關注僅僅是表像。其背後的潛臺詞是:隨著亞歐首腦會議召開,各界對於中方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扮演“救世主”的期待正急劇升溫。
顯見的事實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昨日便頗有深意地指出,雖然他同意中國的觀點,即中國在危機中的貢獻是維持快速和穩定的經濟增長,但他認為,“中國可以做更大的努力。”
“中國的經濟和外匯儲備意味著中國可以,也應在國際金融機構中有更大的話語權。”巴羅佐旗幟鮮明地指出。
這並不難理解。可以作為佐證的是,昨日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在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時就表述稱,“憑藉"雙盈餘"、充足的流動性及儲蓄、巨大的外匯儲備以及我們認為仍具備升值潛力的穩定貨幣,中國在抵禦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方面擁有全球最大的政策靈活性。”
但在《中國改革》雜誌學術顧問、著名發展戰略專家武建東看來,“中國需要警惕,千萬不能被部分國家利用了。”
“中國現在救國際的力量其實已經大於救國內的力量。我認為,當務之急是進一步加大拯救國內經濟的力度。政策支援的力度應該達到5萬億元,才能達到國際水準。”武建東說。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泠一則提醒,此次金融危機已經開始影響歐美實體經濟,並對中國經濟造成明顯影響,“因此中國國家資本力量的出手幾乎是必然的。”
亞洲為何需要“共同外儲基金”
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的背後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留給東亞各國的陰影。當年,東亞多個國家的貨幣遭海外遊資攻擊,受害國政府儘管窮盡外匯儲備,也難以抵擋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的趨勢。最後,東亞各國不得不求助於IMF等貸款機構,而代價是:接受“政治上不可行,經濟上難以承受”的借款條件。
2007年4月,東亞各國終於決定“未雨綢繆”,籌建外匯儲備庫。這一計劃最終於今年5月在東盟10國與中日韓財長會議上達成協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舉行的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上,亞歐國家曾成立過類似的亞歐信託基金,向受1997年金融危機影響的亞洲成員提供技術援助,幫助亞洲國家恢復金融穩定並消除危機對社會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