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裡·瞭望台·孵化器
基地北方的邊境綫上,駐扎著一支邊防部隊。基地的軍人們如是觀察:“你看,今天的邊防軍偶爾也騎馬巡邏,但在現代戰場上絕看不到馬群狂奔、馬刀閃閃的進攻場面了!”
在基地采訪的每一天,記者都好像面對一場場“思想風暴”。這裡的軍人身在偏遠,心想前沿,見識不凡。
在他們看來,空軍,是在戰壕中孕育的。不是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對壘雙方精疲力竭的士兵蟄伏在泥濘的戰壕裡,不約而同仰天長嘆時,他們突然看到一雙巨大的鋼鐵翅膀疾掠而過!
當戰爭被戰壕和堡壘凍結的時候,人類終於從天上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問題在於,在戰爭打響之前,雙方將軍們的作戰圖上,還沒有一架飛機的影子。
這說明什麼?這裡的軍人們這樣解讀歷史——
世上只有一件事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我們常常說要“求變”,但千萬不能只說說而已,更不要等到戰爭迫使我們改變。如果我們立足打,就應該從脖子以上准備好,而不是脖子以下!
他們深信:新軍事變革之路的“零公裡”并不在士兵的腳下。這個路標,應當矗立在瞭望者的視野中。
立足大漠戈壁,他們始終在瞭望。基地一成立,他們就推動試驗向訓練延伸,讓兩支“翅膀”比翼齊飛,從源頭謀求裝備與軍人、技術與戰術的有機融合。
於是,在這裡,記者發現一個充滿新意的“戰鬥力螺旋”——
新武器試驗首先運用於訓練,訓練場上反映出的問題又反饋到試驗場改進武器,然後推動訓練進一步向極限靠近,取得數據後再對武器進行試驗修正。有時,試驗中沒有發現的問題在訓練中發現了……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空軍飛機身上出現了很多“鋁合金補丁”,那就是在基地幾番“鳳還巢”銘刻的印跡!
“飛機肚子裡增加的元器件,不是簡單的矽片,裡面儲存著戰術思想。裝在飛機上的是物質,記在飛行員腦子裡的是知識,融入作戰潛意識裡的是能力。”基地司令員陳貴春、政委餘愛水這樣說。
基地存在的意義,是演練“明天的戰爭”。當“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成為定論的時候,這裡的軍人已經在探索“兵怎麼練,仗就怎麼打”。他們說:“所謂訓練,訓的絕不是套路,而是力求讓未來戰爭按照我們的設計形式打。訓練場應該是一個孵化器,不僅僅孵化新戰法,更重要的是孵化一個我們熟悉、對手陌生的優勢環境!”
從全景的視角審視體系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