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
探月計劃:2003年1月,中國公布了其探月工程計劃,但在此之前其計劃早已實施了多年。2007年,中國的探月衛星對月球進行了三維成像拍照。最終中國要向美國的火星探測計劃一樣,將月球探測車發射到月球上。
雙星計劃:雙星計劃是中國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2001年9月簽訂的合作項目,其目的是開展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影響的科學研究。中國的2顆衛星與歐洲的4顆衛星一道形成一個監控網絡。首次衛星發射於2003年12月30日實施,第二顆衛星於2004年7月25日發射。
衛星出口 2004年12月,中國長城公司與尼日利亞政府簽訂衛星建造和發射合同,同時中國公司還承諾為尼日利亞培養和訓練相關的技術人員。尼日利亞的通信衛星是基於東方紅一4型通信衛星的基礎上研制的。中國還與委內瑞拉簽訂了相似的合同,衛星將於2008年發射。
對外合作
中國在區域空間合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2005年10月,中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魯和泰國簽訂了亞洲—太平洋空間組織協定,推動多邊太空科技合作,組織總部設在北京。之後,土耳其也加入。
中國還與歐洲航天局加強了合作。2004年,中國國家遙感中心與歐洲航天局聯合開展名為“龍”的地球觀測計劃,時間為期3年。“龍”計劃主要目的是促進歐洲的兩顆航天遙感衛星(ERS和Envisat)的數據應用,同時提升中國的航天遙感技術。
雖然中國在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但中國在2003年投資2億美元參與了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根據協議,中國將投資7000萬歐元用於空間技術研發,1-3億歐元用於地面基礎設施和應用軟件的研發。但從這以後,中國參與“伽利略”計劃的活動有所減少,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政治因素是中歐聯合開展“伽利略”計劃的主要推動因素,但在2005年法國和丹麥先後否決了歐盟憲法之後,歐盟一體化受挫。在中國加入“伽利略”的問題上,商業利益開始壓過政治考量。歐洲的商人顯然不願意幫助中國提高其航天導航和定位技術,讓中國搶占歐洲的市場。另外,美國一直在對歐洲施壓。由於中國的加入,歐洲不可能在“伽利略”系統中使用美國的關鍵技術,種種原因使中國參加“伽利略”計劃的活動越來越少。
由於上述原因,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航天地面設施和應用技術方面,而空間技術方面的合作將減少。中國為此在北京大學與歐洲航天局聯合成立了一個名為中歐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技術訓練和合作中心的組織,專門從事中歐之間的相關合作項目交流。
雖然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在減少,但中國與俄羅斯的航天合作卻在增加。2005年9月,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表聲明稱,俄羅斯與中國的航天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2004~2006年,雙方新增加了29個合作項目。2006年,俄羅斯與中國共同宣布,聯合開展火星探測計劃,將聯合研制和發射登陸火星探測車。此外,包括月球探測和衛星通信項目也在合作的討論範疇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