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牽引到能力建設:有效履行使命必須不斷提高我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中所產生的一切都是通過軍隊體現出來的。軍隊的建立和維持只是手段,軍隊的使用才是目的。”現代軍隊的使用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軍事能力,二是使用軍事能力的決心。為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對軍事力量的使用上升為國家意志後,就產生了開展軍事行動的需求,軍隊的軍事能力必須能滿足這一國家意志所決定的軍事需求。這是由軍隊的職能使命所決定的。這次海軍遠洋護航行動為什麼可以舉國同心、水到渠成?
一是因為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和胡主席從我國國家利益和經濟安全出發,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作出了重大決策;
二是因為我軍具備了完成護航任務的軍事能力。護航的三艘軍艦均由中國自行設計製造,武器裝備性能先進,海上整體作戰能力比較強。同時,中國海軍已擁有比較豐富的遠航經驗,中國海軍足跡已遍布五大洲四大洋,為這次遠洋護航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為人民海軍展現出的決心和能力感到慶幸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我軍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歷史使命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解決這一基本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提高我軍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擔負什麼樣的使命,就會產生相應的軍事需求,就必然會以需求來牽引軍隊相關能力建設。
縱觀世界軍事史,軍事需求歷來是新武器裝備、新組織體制、新軍事人才、新作戰理念、新作戰樣式等孕育、產生和發展的有效牽引力,歷來是軍事變革發起的重要誘因,是新軍事能力建設的巨大推動力。以戰略投送能力為例,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軍承擔的國際維和、聯合反恐、人道救援以及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越來越多,戰略投送空間範圍不斷拓展、組織運用的頻率明顯增加。我軍要有效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必須具備在國家陸地、海疆、空域範圍內多方向快速機動的能力。
汶川大地震救災行動中,我軍統籌安排軍地交通運輸力量,採取多種方式實施立體投送,把10多萬救災大軍和急需裝備物資快速運達災區,保證了救援行動的迅速展開。從多次與外軍的聯合軍演到2008年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以及近年來的國際維和、緊急援外救災等軍事任務,我軍對戰略投送的需求已從戰爭領域延伸到非戰爭領域,呈現出經常性、常態化趨勢。這一切都要求我軍加快戰略投送能力建設進程,切實滿足部隊“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多樣化軍事任務需要。
海軍遠洋護航行動,正表明國家利益拓展使軍事行動的戰略空間進一步擴大,急切呼喚我軍不僅要有能力“走出去”,而且要有能力“走得遠”,以有效維護國際戰略通道和海外經濟利益安全。同時,提升我軍戰略投送能力,對維護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履行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使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我國鞏固大國地位、發揮大國作用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安全威脅的多元化帶來了軍事行動的多樣化。
戰略投送能力是軍事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信息化組織指揮能力、快速機動能力、精確打擊能力、危機管控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等能力建設,在多樣化軍事需求的牽引下,同樣需要著力予以加強。“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
從這次海軍護航行動中,人們不僅可以看到我軍走向遠洋、走向深藍的淩雲壯志,更可以看到我軍擔當新的歷史使命、推進多樣化軍事能力建設的歷史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