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軍部隊大量列裝的新型宋級常規潛艇。
|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子夜,茫茫的東海某海域。一艘潛艇正從這裡投向大洋懷抱。電波像一雙雙無形的手,將天空、陸上、海裡的檢測儀器聯成一體;指令、數據、信息如水銀傾瀉,充斥三維世界。隨著潛艇一次次向極限衝擊,一道道新紀錄在中國海軍誕生了。蹈海的中國“蛟龍”再一次彰顯了自主創新的豪邁。在長達7年中海軍駐滬某研究所軍代室監造官們不懈探索創新,終於實現了潛艇某系統國產化的目標,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該關鍵技術的國家。代表室因此先後4次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1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3萬小時超強度試驗
打造強勁“中國心”
潛艇是海軍的核心力量。然而,長期以來由於缺少某種核心技術,給國防安全埋下了隱患。想方設法早日生產出放心的國產潛艇“心臟”成為當務之急,任務下達給了某研究所和駐所軍代表室。
早在數年前,總代表武曉雲就已經參與了該項目前沿領域的預研論證,藍圖在他的腦海中不知描繪了多少遍。很快,囊括前沿設計理念和數百項先進技術的樣機誕生了。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樣機一出來就進入了3萬小時可靠性試驗和壽命試驗的漫漫征程,軍代表和科研人員每天三班倒,新生的樣機和它的主人進行著同樣體力、耐力和科技力的考驗。靜謐潔淨的立體艙段實驗平台內,攝氏40多度的高溫下,只見曲軸飛旋、熱汗流淌。就這樣,系統經過立體艙段3000多個小時的反覆試驗驗證,先後發現和解決了上百個問題。
對新裝備研製中出現的問題,專家們是有思想準備的,但遭遇到這麼多的難題,平生還是第一次。某重要部件總在試驗進行到100小時的時候報警,該項目總設計師反覆查找原因,冥思數周毫無進展。比專家更急的是武曉雲,了解情況後,他當即帶著所有設計人員到相關院所求教。一個月後,他們確定了該核心設備研製和可靠性工作分600小時、1000小時、2000小時“三步走”的實施方案,並一舉突破技術瓶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某壓緊螺母在做可靠性試驗時,每接近300小時就出現斷裂。是試驗操作不當、材質不合格還是生產工藝有缺陷?眼看交裝期限一天天臨近,“螺母”成了大家的“心病”。武曉雲又邀請全國知名的力學、機械、工藝製造等方面的專家來所會診,經過近兩個月的聯合攻關,改進後的壓緊螺母不僅達到了技術要求,直到完成2000小時的試驗仍然嚴絲合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