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政治壓力。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四川地震中解放軍的英勇表現,都提高了中共領導人和解放軍在公眾眼中的形象。中國國家媒體大幅報道溫家寶總理到四川調查損害和慰問受害者的形象。不過,在四川地震中倒塌的低劣建築和報導出來後,也很快引起了民眾強烈的譴責。奧林匹克期間,三聚氰胺事件也引起了公眾的不滿。共產黨領導人正面臨著改善政府反應能力和落實問責制的日益強烈的民眾要求。未來,中國領導人如何抉擇來應對這些挑戰,將影響其保持國內穩定和執政的能力。
北京已頒布了系列行政改革舉措,並為專家以及民眾參與擴大渠道。中國領導人也發起了一項重大人事制度改革計劃,旨在加強中央領導人、當地幹部和農村工人之間的溝通,以化解“人民內部矛盾。”
●腐敗。儘管中國領導人努力抑制腐敗發生,但腐敗問題仍很普遍。中國國家審計機構披露,1996年到2005年之間有170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被挪用和浪費。理論研究估算,2003年腐敗的直接損失高達860億美元(GDP的3%),相當於中國當年國防預算的兩倍以上。北京的回應主要集中在使用刑事檢控阻止不法行為。2007年7月,中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局長鄭筱萸因受賄批准假冒藥物而被處決。
●環境。中國的經濟發展伴以較大的環境代價。只有關閉附近的工業設施和和管制當地交通,北京奧運會的空氣質量才能達到可接受空氣質量。2007年一分世界銀行報告估計,空氣和水污染每年約消耗中國GDP的6%,且增加了患癌症、肺病和其他疾病的可能。這些環境問題會威脅中國的經濟發展、公共健康、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形象。2006年,中國最高環境長官周生賢宣布,2005年中國發生了51000起與環境有關的抗議(約每周1000起)。中國可能已經趕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
●兩岸動態。儘管馬英九於2008年5月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兩岸緊張局勢已有所緩解,但與台灣潛在的軍事對抗及未來美國的軍事干預,仍然是解放軍最緊迫的軍事問題。中國大陸目前對台灣的戰略似乎是防止台北進行任何台獨,而不是尋求短期內解決。軍事能力和政治意願的任一轉變,或大陸或台灣的內部政治環境變化,都可能導致北京衡量其整體利益做出不同的決定。
●地區關注。中共領導人希望避免地區動蕩蔓延至中國邊界,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或國內穩定。地區安全動態變化(有可能是周邊國家造成的後果)可能導致中國的軍事發展和部署模式的轉變。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此類變化的例子包括朝鮮半島的分裂(例如朝鮮的分裂);中亞地區的民主革命(北京認為,這帶來了短期和長期的安全挑戰);與日本關係的下滑;獲取國外資源和並輸送回中國,對中國實力構成的威脅。
展望未來
中國當前的戰略是協調外部的緊張局勢,確保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的環境。這一戰略似乎已獲被北京外交和安全政策人士普遍接受。但是,不同的意見也會偶爾出現,特別是在學術界,關於中國這些年來如何實現這些目標,以及如何能最好地防止與鄰國和美國衝突等,一些人更傾向於鄧小平的傳統戰略:決不當頭。另有學術團體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這種被動防守是行不通的。這些團體聲稱,中國應主動與周邊國家及美國保持合作,這不僅增強中國的影響力,而且還讓鄰國和更遙遠的大國相信,中國的崛起將不會對其安全構成破壞性威脅。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在對付美國遏制中國的行為上,應該更加強硬、果斷地保護其利益。這些討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邊緣地位。在2012年產生第五代共產黨領導人的第18屆黨代表大會之前,中國的戰略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來源: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