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反導系統“杯水車薪”
文章強調,最應該注意的是,解放軍的導彈戰力隨著性能提高和數量增加而迅速上升,使其在空中力量不占優勢時也能進行遠程打擊。從其航天器多次精確變軌的事實可知,中國大陸的彈道導彈在准確性和規避攔截方面應該都有進步,最新型號的命中精度據信在30米以內。文章還提到,對於有必要予以長時間壓制的大型目標,中國大陸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多種遠程制導火箭。出於控制成本的考慮,這類武器的精度不及導彈,主要依靠大量分彈頭覆蓋目標。假定其射程達到300公裡,則台灣西部的軍事設施也可能面臨威脅;裝甲防護較差的戰機、軍艦等尤其容易遭到毀傷。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對於台灣來講,除非反導手段的成本低得足以抵消對岸的飽和攻擊,否則價格高昂的反導系統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大陸每枚火箭彈的造價約為10萬美元,而台軍用於攔截的導彈卻是以百萬美元計價;僅從經費投入上看,即可知台灣大力打造的反導系統,其象征意義遠大於實際作用。
“自外於中國”路不通
文章指出,盡管大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國家統一,但就當前的政治環境而言,除非台灣尋釁,北京不太可能主動開啓戰端。當然,憑大陸的導彈和遠程火箭的實力,對台灣的軍事甚至經濟目標造成嚴重損傷,在技術角度并不困難。然而能力并不等於意圖,除非台灣成心和大陸作對,台海爆發“熱戰”的幾率仍然很低。
文章稱,大陸的經濟增長強勁,且對進口武器依賴小,這就決定了海峽兩岸的軍力不可能永遠維持所謂的“平衡”,海峽的屏障作用也將越來越低。去年底,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載文“擔憂”台灣自衛能力不足,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蔔睿哲隨後也暗示“台灣的安全不能單純指望軍力”。這些表態都說明,西方同樣不看好台灣以武力對抗大陸的前景,不樂意因“台獨”而升高兩岸緊張。
文章最後表示,隨著台灣逐漸喪失對大陸的經濟和軍事優勢,一個執意自外於中國的台島將受到歷史性的壓力。同時,中國大陸與美國的綜合國力差距不斷縮小,美國也難以繼續維持兩岸的分裂,而不得不給和平發展讓路。至於台灣內部的某些人,也必須放棄通過煽動兩岸對立,為自身牟取政治資本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