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直擊:目前我國已構建起機械化橋、伴隨橋和衝擊橋等支撐技術群。該所在某機械化橋科研攻關中,創造性地提出了“連續展開和翻轉方案”,與傳統的單純翻轉方案相比減少了架設步驟和時間,簡化了作業流程,使保障力大大提高;在某型衝擊橋科技創新中,該所迎難而上,獨辟蹊徑,通過科研攻關巧妙地簡化了作業程序,獲得了多項國防專利,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拆裝式鋼橋板及固定裝置”獲得國家發明展金獎。“生命之舟”開辟水上通道
新聞鏈接:汶川抗震救災中,為打開水上通道,該所研製的某型架橋汽艇大顯神威。它憑借自身的大拖力和高航速及靈活機動的倒車與轉向性能,有力地配合了舟橋裝備,將受災群眾和大宗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目的地,災區民眾親切地稱其為“生命之舟”。
架橋汽艇既可以作為舟橋的重要配套裝備參與渡河工程保障作業,也可以執行水上指揮、交通巡邏及救護任務。俄羅斯和日本研製的汽艇為雙噴水推進,具有良好的淺水適應性。
攻關紀實:某新型汽艇上馬之初,一切從零開始,作為主持該課題的胡永平研究員和青年高工蔣耀軍,創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架橋汽艇總體技術方案。針對汽艇淺水“吸底”、倒車不靈活等關鍵技術問題,從研究汽艇“吸底”的作用機理,艇底水流壓力和模型試驗入手,創造性提出獨特的進水口線型,突破了這一國際同行公認的難題。並大膽逆向思維,巧妙地將正車水流作用原理應用於倒車裝置的設計,使重量減至傳統倒車機構的十分之一;他發明的軸流噴水推進泵獲得全國發明展銀獎,同時解決了汽艇自由航速、系樁拉力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有關項目榮獲了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聞直擊:目前,總裝工程兵某研究所渡河橋梁裝備研究已取得累累碩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7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二等獎23項,使我軍同類裝備科研水平迅速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我軍機動保障能力,而且使劉建勛、徐進、苟明康、林鑄明等一大批在軍內外有較高聲譽的渡河橋梁專家脫穎而出。
■相關鏈接
戰場快速機動 保障尖兵
有關科學統計表明,全世界平均3.5~12千米就有一個水障礙。如何克服這些障礙,確保部隊快速機動始終是世界各國軍隊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現代自行舟橋是一種帶有橋梁上部結構的專用輪式水陸車輛,目前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新型自行舟橋一改車尾在前的傳統設計理念,採用車頭在前的方向行駛,大大提高了陸上和水面的行駛速度。像外軍M3型自行舟橋多輛並聯可以架設橫跨江河湖泊等寬大水障礙的大型浮橋,若將3輛橋車並聯結構成漕渡門橋,渡送坦克等重型裝備毫不費力。而在遭遇敵襲擊時,自行舟橋還能迅速分解、疏散或在水面上快速轉移,所以具有很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在軍用橋梁中,衝擊橋同樣備受青睞。它多是以坦克底盤為基礎車的橋梁架設系統,主要用於在幹溝、豁口、雨裂、峽穀和水域架設橋梁,可以保障部隊快速通行。外軍認為,要把作戰部隊所有戰術車輛成功渡到對岸,保持重型部隊的戰場快速機動能力,衝擊橋無法放棄。為此,各國對其發展格外青睞。
折叠式路面系統是用於鋪設路面以克服泥濘、沼澤、淺灘和鬆軟地段,保障部隊快速機動的一種機械化路面工程保障器材。能廣泛用於在承載能力不足的土壤上鋪設行軍路、補給路、迂回路、構築河堤、徒涉場和可通行路等。目前,該系統已裝備有夜視觀察儀器、GPS導航系統、無線電設備等,並加裝了可防地雷、火炮彈片威脅的模塊式裝甲防護套件,大大提高了其對複雜戰場環境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