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尹卓認為,這與中國軍備採購不再那麼迫切、俄羅斯向中國出口武器總是留一手等都有關係,但最終決定性的因素是,中國作為一個向工業化疾進的大國,在武器裝備上不可能總是依賴俄羅斯。
俄羅斯的工業製造能力也制約它的武器出口,西方就經常嘲笑俄羅斯的工業製造水平。冷戰時期,西方將結構簡單、做工粗糙的蘇聯火箭稱為“鐵皮加鍋爐”。著名的別連科“米格-25叛逃日本”事件中,美國專家在驚嘆米格-25戰鬥機的高速高空性能的同時,也不忘在報告中寫上“工藝技術粗糙”等貶低性語句。《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演習現場看到的俄軍地面武器裝備,包括T-80主戰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車體裝甲焊接處也明顯有些粗糙,特別是不少生產於上世紀70年代的BMP步兵戰車,凑近了能看到正面裝甲上凹凸不平的焊接。
有分析認為,雖然中俄兩國在蘇-27戰鬥機的知識產權上偶有風波,但這並不會嚴重影響兩國在軍技領域的合作,更不會影響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大局。目前,俄羅斯正在進行新一輪軍事改革,對新式武器裝備的國防訂貨有所減少。在國內訂貨不足的情況下,俄羅斯軍工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擴大出口。2002年11月,時任俄聯邦國防部長的謝爾蓋.伊萬諾夫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表示,俄羅斯“只有靠向中國供應武器和軍事裝備,才能維持軍工企業”。
考斯科夫教授也告訴《環球時報》,俄羅斯沒有選擇,目前飛機製造業本身所接到的訂單仍無法滿足其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勢在必行。而據“美國之音”報道,有軍事評論人士認為,在西方仍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情況下,中國同俄羅斯的軍火交易將持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