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05年訂購伊爾-76 俄至今無法生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8 14:09:56  


 
  兩國軍技合作有摩擦 

  分析人士指出,俄媒體已不止一次地炒作“中國‘克隆’俄羅斯武器”的話題。《一周論據》周刊今年5月14日就曾報道說,中國軍工業在過去15年裡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現在獲得俄羅斯武器後立即嘗試進行模仿。除了自主研發蘇-27的“克隆”產品,如應用國產發動機和雷達系統的J-11B殲擊機系列,還試圖生產自己的S-300防空系統以及艦載高射導彈發射裝備和航空發動機。《觀點報》也在4月22日發表過類似的言論。 

  近年來,中俄全面合作不斷加強,但在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大背景下,兩國關系中的一些小的波折還是不斷出現,軍事技術合作方面更是磕碰不斷。 

  8月19日,俄國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米赫耶夫公開承認,俄向中國出口伊爾-76軍用運輸機及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合同已經處於停滯狀態。雖然該合同早在2005年9月就已簽訂,但是由於負責組裝伊爾-76的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飛機廠無力執行俄方轉來的合同,俄方不得不推遲交貨時間,并試圖將合同放在俄境內的烏裡揚諾夫斯克飛機制造廠執行。可是,該廠根本無法在2010年做好生產的准備工作。 

  三大因素主導俄軍火政策 

  其實,對於利潤豐厚的國外訂單,俄羅斯軍工企業向來是非常重視的。由於蘇聯解體後國防訂單的缺失,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大額訂單,就成為了俄羅斯軍工企業主要支柱。那麼,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為什麼還會時常出現摩擦呢? 

  應該說,這其中包括多種因素。首先,由於受歷史政治條件及現實經濟條件的限制,俄軍工體制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現實問題。在蘇聯時期,為提高軍工企業的保密性和抗打擊性,莫斯科推行“舉國軍工”體制,大型裝備的各個組成部分在蘇聯各地分散制造,這就導致俄方對出口裝備的制造缺少控制力,無法如期履行與中國的伊爾-76軍用運輸機和伊爾-78空中加油機就是證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