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靈:根據用途和搭載的武器,核潛艇可以分成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兩種。攻擊型核潛艇通常用於對海作戰,既可以反艦,又能夠反潛,以魚雷和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美俄英等國的攻擊型核潛艇同時也具備使用遠程巡航導彈對陸地進行常規打擊的能力。
在冷戰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中,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都參加了作戰,它們所用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戰斧”。今年8月初,被發現沿美國東海岸巡航的俄羅斯兩艘核潛艇就是攻擊型的,是“阿庫拉”級,不裝備彈道導彈,沒有核打擊能力。
彈道導彈核潛艇顧名思義,以核導彈為主要武器,用於對敵方國土內的縱深目標實施核打擊,所以也被稱作為戰略核潛艇,它構成了有核國家的海基核力量。除了發射彈道導彈外,這種潛艇還會裝若干個魚雷發射管,用於自衛。我們都非常熟知的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俄羅斯“台風”級、“北風”級核潛艇還有我國的092型核潛艇都屬於這一類。
為什麼說有了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就具備了二次核打擊能力了呢?這與海基核力量的生存概率有直接關係。我們都知道,核力量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陸基彈道導彈,一般特指洲際和遠程導彈,戰略轟炸機,還有彈道導彈核潛艇。這三者當然各有優缺點,但就生存能力來說,海基核力量最強。大洋為核潛艇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同時,核動力又使潛艇免去或減少了燃油等物資的補給,對基地的依賴性較小,可以進行長時間的待機活動。這些都大大減少了核潛艇被發現的幾率。
根據計算,在第一波次的核打擊之後,陸基、空基核力量的生存概率只有5~10%,而海基核力量可以高達90%。憑借這些剩存的核力量,被打擊國仍然可以毀滅敵方或對其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次打擊能力。在兩個有核國家之間,只有雙方都具備了二次打擊能力,才會打消彼此發動先發制人式打擊的衝動。
邵永靈:原因很簡單,如果你不能通過一次核打擊就消滅對方全部或絕大部分的核力量,那結果必將遭到毀滅性的報復。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核國家在解決了有無的問題之後,都要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因為它是實現戰略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石。
最早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也是美國。當年為了搶速度,美國甚至等不到專門設計一級核潛艇,而是將正在船台上建造的“蝎子”號攻擊型核潛艇從指揮台圍殼後面中間插入了一段39.6米長的分段,用於發射彈道導彈。1959年,這艘被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的戰略核潛艇服役,1960年7月發射了第一枚“北極星”A1彈道導彈,射程1500海里,相當於2100多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