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美國海軍“伊利湖”號巡洋艦曾在一枚短程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成功地進行了攔截。2008年6月,在太平洋導彈靶場的一次測試中,“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武器系統(BMD)再次成功探測、追蹤並攔截了一枚短程彈道導彈目標。截止到去年,“宙斯盾”BMD系統還在中段制導階段成功完成了12次大氣層外的導彈攔截。
除了進行反導能力測試,“伊利湖”號巡洋艦的“宙斯盾”BMD系統還曾進行臨時改造,在2008年2月成功摧毀了一枚失控的衛星,展示了該系統強悍的反衛星能力。
對中國導彈憂心忡忡
“宙斯盾”反導系統多年來歷經數次試驗,反導能力表現不錯。但美軍仍不遺餘力地進行改版升級,此次簽署升級合同的時候更是強調了“應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機動式彈道導彈彈頭的威脅”,實際上主要是出於擔心中國彈道導彈對其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威脅。
10月1日,解放軍在國慶閱兵式上展示了幾款新型導彈,又立刻成了美軍的“目標”。10月6日,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彼得.布魯克斯在《紐約郵報》上以《為什麼中國讓美國憂心忡忡》為題,稱“中國的東風-21導彈是世界上第一枚能夠對海上移動目標進行打擊的彈道導彈。它可以在中美發生戰事時被中國用於攻擊美國的航母,彈上配置機動彈頭,射程超過1600公里……除了在發射之前將其摧毀外,美國海軍沒有高度的自信來對付東風-21導彈。”
然而,與這些高度渲染“中國彈道導彈威脅”的報道相比,國內外很多技術性文章也冷靜地指出,在遼闊的海洋上探測和鎖定一個移動目標,比如航母等大型戰艦,至今仍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為彈道導彈主要是用來攻擊大型固定目標,事先判定其坐標體系來計算出導彈的飛行軌跡,導彈發射升空後沿預定彈道飛向目標,而攻擊大型移動目標非其所長。
軍情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大力投資,對“宙斯盾”反導系統進行升級,就是要強化技術優勢,確保其海軍艦隊在遼闊海洋上的絕對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