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富汗行動的美軍 |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新華網刊載駐喀布爾記者張寧、王岩的分析文章指出,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日前發生一起自殺式襲擊並引發巨響,再次讓人們聽到阿富汗安全形勢不斷惡化的警鐘。
不久前,美國提出了阿富汗新戰略,其特點是“重點布防,先增後減”,計劃在明年上半年使駐阿美軍增加到10萬人(約為奧巴馬上任之初的3倍),但從2011年7月起逐步撤出駐阿美軍;其核心是幫助阿富汗軍隊和警察加強力量,逐步把安全責任交給阿方。
那麼,美對阿新戰略能得到有效實施嗎?
軍事反恐 掣肘頗多
美國的阿富汗新戰略不再強調封鎖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而是同時在邊境兩邊加強對塔利班的清剿。
這一戰略的有效性受到一些觀察家懷疑,因為邊境暢通顯然對“基地”和塔利班有利。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毗鄰,“基地”和塔利班往往視兩國打擊力度的強弱變化,決定向哪一方境內遷移,決定選擇哪一方為襲擊目標。雖然巴阿在反恐方面有所合作,但雙方面臨兵力短缺問題,很難全面封鎖長達2000多公里的巴阿邊境。
<nextpage>
此外,在巴阿邊境巴方一側活動的塔利班人員至少有3萬名,巴方沒有能力徹底消滅如此規模的武裝。為不侵犯巴方主權,美國只能出動特種部隊和飛機協助巴方作戰,但這種支持很難從根本上產生效果。
在巴阿邊境的阿方一側,美軍、北約部隊和阿軍隊同樣遇到兵力短缺問題。美國再增兵,也不可能在多山而廣袤的阿全境取得對反政府武裝人員的人數優勢。
目前,巴阿邊境的兩側出現了類似情況:大規模反恐行動展開時,反政府武裝一段時間內減少活動;一旦反恐行動停歇,他們又卷土重來。
奧巴馬新戰略強調重點保護人口密集地區。但在阿富汗戰事中,武裝人員往往藏身於平民之中,甚至利用平民充當“人體盾牌”。於是外國軍隊陷入兩難境地:既要不誤傷平民,又要消滅恐怖分子。
政經手段 奏效亦難
對於美國來說,從經濟根源上鏟除恐怖土壤也並不容易。美國試圖通過增加對巴阿的經濟援助,幫助塔利班活動區域的民眾提高生活水平,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源頭。但由於塔利班活動的巴西北部和阿大部分地區資源缺乏,經濟極度落後,美國的“經濟牌”短期內很難奏效。
<nextpage>
相反,塔利班利用“金新月”地區的販毒收入以及國外資助,在巴西北邊境地區建立大量“慈善機構”,換取了不少民眾的支持。塔利班人員和普通民眾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此外,美國試圖把塔利班納入和平軌道,但實際上塔利班與占領軍及其支持的政府進行合作的可能性較小,美國伸出的“橄欖枝”恐難換得塔利班積極回應。
政策不改 問題難解
長期以來,美國奉行偏袒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遭到伊斯蘭世界的強烈反對。美國一些觀察家認為,如果這一政策不改變,美國很難根絕恐怖主義威脅。
美國前中央情報局高級官員邁克爾.朔伊爾曾擔任中情局反本.拉丹小組負責人。他在其所著的《向地獄進軍》一書中指出,美國“毫無必要地”長期支持以色列,這完全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朔伊爾認為,美國堅持支持以色列,是導致“9.11”事件發生、伊斯蘭世界對美國普遍反感,以及恐怖勢力不斷擴張的真正原因。他說,恐怖組織並不反對美國的政治文化體系和生活方式,反對的是美國常常偏離道義立場的對外政策。
美國對外政策的偏差,催生出強烈反美情緒。在為數眾多的中東國家,不少民間組織和個人為“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提供財政援助和人力資源。一些中東國家的年輕人,包括一些高素質和高學歷的人也加入了恐怖組織。
也有觀察家認為,如果美國不調整中東政策,增兵也好,撤軍也罷,都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阿富汗問題。 |